科企协同,全链支撑这个粤北村庄林下食用菌产业

作者 黄进 2025-09-14 19:08

秋日的上午,阳光洒落在韶关市翁源县龙仙镇中心村食用菌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茂密的竹林下生机勃勃,朵朵身着洁白“长裙”的竹荪破壳而出,宛如点缀林间的“雪裙仙子”。

这片充满生机的食用菌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是翁源县林业经营收益权先行先试点,经营收益主体是龙仙镇中心村及下属富村公司与席禾生物合资成立的韶关仙邑菌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仙邑公司”)。

在驻龙仙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与省农科院蔬菜所食用菌团队的全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下,仙邑公司在短短一年内建立了涵盖“品种—栽培—加工—销售”环节的食用菌全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全链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良种先行

专家团队送来“金种子”

龙仙镇中心村地处翁源县腹地,虽气候湿润、竹林资源丰富,却长期面临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林地经济效益低、综合产值低、资源开发与持续利用矛盾突出等问题。省农科院派驻中心村第一书记丁晓敏经过全面深入调研,发现这里种菇历史悠久,且翁源县政府相关部门、当地村干部等对发展食用菌产业较为迫切。

找到问题、锚定目标后,省农科院蔬菜所食用菌团队迅速下沉到一线“把脉开方”。

首先面临的就是品种选择问题。“我们不是盲目推广,而是先测土、看气候,还要考虑市场,再选品种。”省农科院蔬菜所食用菌团队肖自添副研究员介绍,团队最终选定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竹荪和草菇为当地主要种植品种。它们不仅适合翁源的土壤气候,还能充分利用竹林剩余物作为栽培原料。

“我们引进的竹荪品种出菇整齐、裙网完整、香味浓郁,市场认可度较高;针对草菇,我们也提供了几个品种给当地企业试种、选择,同时帮助企业改良了草菇的种植基质,在防控病虫害方面显著提升效果。”省农科院蔬菜所食用菌团队带头人刘明博士介绍。

为提高林下土地利用率,实现周年种植,蔬菜所食用菌团队计划进一步丰富这里菇类的品种结构,下半年将引进红托竹荪新品种。

刘明解释:“这个品种适合秋冬季节种植,刚好与普通竹荪的种植时间(每年4-5月种植,8-9月采收)形成互补。这种红托竹荪个体偏小,菌柄和菌裙结实,更适合鲜食,且没有那么重的气味,价钱也是竹荪中最高的。”

有了科技加持的“金种子”,从源头上为中心村的林下食用菌奠定了高品质、强竞争力的坚实基础。

栽培技术革新

破解竹荪“轮作”难题

林下种植,并非简单的“靠天吃饭”。传统的竹荪种植受季节限制比较严重,且存在连作障碍(即同一地块重复种植后产量锐减),这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最大瓶颈。

面对这一种植难题,刘明带领团队成员扎根基地,联合种植基地席禾生物公司负责人杨席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研究改良技术。通过改良栽培基质配方、精准调控湿度等特定方式处理,待竹荪采摘后,更换培养基即可继续种植。

运用该方法在国内首次突破竹荪轮作问题,不仅显著延长了出菇期,实现了多季采收,更通过生态调控手段,有效克服了连作障碍,让“重复种植”不再是难题,实现林地资源绿色循环利用。目前,该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据杨席民介绍,该基地共种植30多亩竹荪,当下正是采收季,一天产能400斤左右,折合成干货约40斤,按照每斤250元计,每天生产产值高达10000元。运用该技术不仅有效减少了病害,轮作后每亩地产值增加了30%以上。“有了省农科院蔬菜所技术团队的支撑,我们更加坚定了信心,计划明年进一步扩大竹荪种植规模。”杨席民说。

全链赋能

“科技引擎”驱动产业升级

在丁晓敏看来,做强产业,必须进行全产业链“补链强链”。实际上,省农科院的科技支撑贯穿于中心村食用菌全产业链。据悉,省农科院在中心村投入帮扶资金近90万元,规划建设集菌包制作、冷链储藏、加工烘干、产品展销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服务中心,精准补足产业链关键环节。

中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必新介绍,食用菌产业服务中心建起来了,现在竹荪等新鲜食用菌采摘后,不出村即可进行烘干,实现产地初加工,有效解决食用菌产品鲜菇保存期短的问题,彻底改变了过去只能卖初级产品的局面,实现了“原料—加工—商品”的跃升,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

为打造当地特色食用菌品牌,工作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指导注册“仙邑珍”商标、设计包装、建设文化展厅等。

“产品的品牌化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丁晓敏坚定地认为,下一步,工作队计划依托蔬菜所专家团队制定技术规程、产品标准等,通过科技“背书”实现从“提篮叫卖”到“品牌营销”的转变。

为进一步降本增效、形成产业闭环,在蔬菜所专家团队的建议和支持下,工作队还计划推进中心村食用菌产业链条同时向前、向后延伸。

一方面,尽快完善中心村食用菌产业服务中心的现代化食用菌菌包生产线。丁晓敏解释:“这不仅满足当地自身种植需求,未来还可为周边农户提供优质菌包,真正实现‘集中制种、分散出菇、统一销售’的产业化模式,将极大增强产业辐射带动能力。”

另一方面,打造“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与乡村振兴现场课程教学点,规划食用菌主题研学路线,结合翁山当代艺术馆的艺术巡展等发展特色民宿经济,推动延长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让山林产生多重收益,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群众口袋里的“金山银山”。

展望未来,丁晓敏表示,中心村将依托省农科院蔬菜所人才、技术、条件平台等资源,不断强化科技赋能,持续深化科企合作,在新品种选育、加工产品开发、品牌打造、品质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将龙仙镇中心村基地打造成全省一流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为实施“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南方+记者 黄进

通讯员 肖斯妮

编辑 王露纯 彭正子
校对 罗健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