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返乡,恩平锦江河边来了专业设计师

作者 张婧媛 2025-09-04 19:03

今年夏天,5名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江门恩平籍学子组成青年大学生“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突击队——“百川汇渔”实践团,他们回到家乡,以产品设计、数字媒体、环境艺术、视觉传达等多学科背景为笔,以乡情为墨,为恩平沿锦江河渔业展厅改造提升写下青春注脚。

马上响应,一场青春的返乡集结

依托锦江河优质水源和养殖条件,恩平恩城街道全力打造沿锦江高端水产品产业示范带——这里不仅是墨瑞鳕、簕追鱼、斑鳜等高附加值水产的孵化沃土,更是恩平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

“有没有同学想用我们所学专业,为家乡恩平干点实事?”

7月初,一条招募信息在恩平大学生群里传开。

广东工业大学学生郑沁怡和广东财经大学学生刘卓其不约而同马上响应:“我来!”

紧接着禤雯静、伍柳萍、伍晓婷3名青年接龙报名。不过两日,一支跨五校、多学科的青年突击队迅速集结。

团队成员打磨设计。

团队成员打磨设计。

“锦江河的好水质全省少有,‘好水出好鱼’,我们该为家乡的品牌推广贡献一份力量。”担任队长的刘卓其说。

恩平万亩鱼塘正从“小散弱”走向“规模化”,高端水产品产业示范带建设需要青春创意赋能。这些土生土长的恩平青年,决心把所学所长注入家乡的江河之中,让优质水产品走出恩平、走向更远。

深入渔乡,把设计扎进泥土里

年轻视角遇见传统渔业,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百川汇渔”实践团与团恩平市委、恩城街道办有关负责人面对面座谈,明确了三大任务:渔业特色产品展厅设计、水产IP形象打造和户外景观规划。

“我们不能只做‘纸上设计师’,更要成为‘乡土读诗人’。”郑沁怡在座谈会上说。

前期调研座谈。

前期调研座谈。

次日,实践团深入锦江河畔宝得利水产养殖基地。卷尺测量的是空间尺寸,脚步丈量的是渔文化的传统与深度。

“以前只觉得家乡鱼鲜,现在才知道每条鱼背后都是一段水文化”。队员伍柳萍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展厅预施工效果图。

展厅预施工效果图。

设计过程是一场不断的自我推翻:因实际面积所限,“江河长卷”创意不得不精简;因儿童安全考量,锐角展架一律改为圆润造型;展厅内部设计历经十数次推翻重来,仅一个纹样比例的修改团队就反复调试多天;IP形象设计更是数易其稿……

“鲩鱼形象不能只是可爱,更要透出渔民的朴实和智慧。”为调整一个眼神弧度,团队线上会议探讨整整三个小时;为配色更贴近乡情,他们翻遍老照片,最终从锦江晚霞中提取蓝紫渐变。

数易其稿,以新方式讲述“老故事”

初期的天马行空,最终落地为可行方案。

以“深蓝水韵”为基调,恩平沿锦江河渔业展厅化为一条微缩锦江:入口处山水简绘,点题“好水出好鱼”;四大展区依序展开,如江水奔流般自然连贯;流线型灯光呼应波光,碳钢水纹刻印渔乡记忆。

设计后期效果展示。

设计后期效果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展馆内,IP形象将本土特色鱼种转化为萌态拟人玩偶,打造沉浸式捕鱼冒险打卡场景。它们既是导览员,又是代言人,带着恩平特色渔产品走向更远的地方。

青春向下扎根,创意向上生长。方案汇报会上,设计图缓缓铺开,在场负责人纷纷起身细看。“没想到年轻人能把渔业文化做得这么又潮又接地气!”大家表示。

如今,这套凝聚5名青年心血的设计方案进入深化阶段,即将从图纸走向现实。

而这段返乡共创的经历,也让青年们对家乡有了更深的理解:“设计不只是美化空间,更是连接人与记忆、传统与未来的桥梁。”

正如实践团“百川汇渔”这个名字——当青春创意如川流汇入乡野,便激荡出赋能“百千万工程”的澎湃潮声。这正是恩平与青年一代的“双向奔赴”。

采写:南方+记者 张婧媛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衡昌
校对 马海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