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科技高能登场 2025中国国际混凝土博览会广州火爆出圈
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智能传感、3D打印、微生物……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新科技,助力中国智造与数百家国内外企业同台竞秀,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抢滩广州琶洲会展中心打卡和寻找商机。
穿上工作服的机器人与嘉宾握手。主办方供图
穿上工作服的机器人与嘉宾握手。主办方供图
2025年9月4日至7日,2025中国国际混凝土博览会在广州广交会馆全新登场,500+企业“全副武装”、全程高能,现场人流如织、气氛火热,连在广州广交会堂同时召开的2025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亦被各路“豪杰”和专业观众围得水泄不通,南方+记者只能挤在外围踮脚观看。
2025中国国际混凝土博览会今年首次选址广州举办,人气之旺让记者意想不到。
2025中国国际混凝土博览会今年首次选址广州举办,人气之旺让记者意想不到。
跟着人流看满全场摊位后,南方+记者才从主办方了解到,今年是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首次将该行业年度盛会选址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广州举办,也是首次将中国混凝土展升级为中国国际混凝土博览会,不仅规模更大——论坛场次从10场扩容至40余场,展览面积由1.2万平方米扩展至3.6万平方米,而且人气更旺、影响力更强——专业观众数量从1.5万人增长至3万余人。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折射出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壮阔转型之路。
新科技、新材料、新技术全场唱主角
对一般民众来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似乎很陌生,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有点远,也没什么看头。而这次盛会可以说刷新了南方+记者和现场许多非专业观众的传统认知:各种黑科技不仅让人眼花缭乱、耳目一新,而且在建筑装饰领域涌现出一些新材料、新应用,已经全面深入渗透到艺术文化空间、家庭私人居所等新场景。
3D打印的空间装饰品。
3D打印的空间装饰品。
“真没想到,纯粹由混凝土打造的公共建筑和文化空间如此时尚、美观而有个性,竟然连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家具、玩具、工具和空间装饰品,都可以用混凝土打造。”在一家叫“景橙”的展位前,一位专门从新加坡来广州观展的大龄观众张先生向记者感慨,这个行业真是日新月异啊,高耐久性、绿色低碳、智能多功能化和时尚美观化,已经成为混凝土和水泥制品行业的主流趋势,全场唱主角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自愈合混凝土、3D打印混凝土、低碳环保混凝土,各种技术装备的迭代升级,已经直接证明,这个行业已经不是我们传统认知里的“传统行业”了,“它不仅可观、有趣,以后还会有更多可以与普通观众互动的东西。”
机器人成为在现场吸引人气的最佳帮手。
机器人成为在现场吸引人气的最佳帮手。
“我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参展,就是看中了主办方牵头构建的这个涵盖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上下游全产业链的高端交流与合作平台。对参展商来说,来这里不只是开眼界,还可以接触到遍地的机会。”一位来自中东的客商自称,为了来中国,他已经学了一年的中文,在现场翻译的帮助下,他向南方+记者侃侃而谈,说这两天通过参展不仅见到了许多老同行,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我们在网上经常听一些人笑称中国是基建‘狂人’,这当然是对中国智造能力和发展步伐的认可,今天我们和一些行业‘大神’交流,确实能感受到这种能量。在许多新科技领域,中国企业已经跑在了前面,我们要抓紧时间跟他们交上朋友。用你们中国的网络用语来说,让大哥带我们飞。”
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到广州来寻找合作商机。
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到广州来寻找合作商机。
“我们本届博览会的面积达到了40000+平方米,展览规模和容量都是最大的。”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当值会长张雁给记者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展区根据展示内容进行了精心布局,分别设立了混凝土原材料及混凝土产品展区、综合展区、装备及设备展区等三大展区,力求全方位彰显本届博览会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前瞻性。
除了观展,现场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如首届混凝土行业数智化高峰论坛、2025行业供需对接会暨大型采购商交流会、第四届艺术混凝土工艺技术发展与设计应用论坛、2025“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新应用”获奖项目推介会、第三届混凝土前沿科技论坛等。
时代使命:行业战略新机遇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国内经济结构优化步伐持续加快。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柱产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在我国建材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21年总产值突破两万亿元大关,近几年虽有所回落,但始终稳居建材行业规模首位。
中国智造为“为世界打基础”的口号让人看了浑身来劲。
中国智造为“为世界打基础”的口号让人看了浑身来劲。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当值会长张雁现场告诉南方+记者,该行业不仅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发展不可或缺的材料保障,还在众多国家级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从高速铁路、跨海大桥到大型水利枢纽等,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为这些工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高质量的建筑材料,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
如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正站在“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历史性窗口期,迎来战略转型的关键拐点。在“双碳”目标刚性约束与数字经济浪潮的双重驱动下,行业肩负着绿色低碳变革的使命,也迎来了智能化升级的全新机遇。城市更新行动向纵深推进,为预制混凝土、生态建材等新型产品开辟了新的市场蓝海;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更为行业拓展全球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注入了澎湃动能。
面对宏观经济与行业运行的新趋势、新挑战,为精准解码“双碳”目标、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国际化发展等重大机遇背后的变革逻辑,坚定行业高质量发展信心,凝聚攻坚克难的智慧力量,本届行业大会及博览会顺势召开。大会及博览会将为行业搭建起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端平台,通过深度研讨前沿技术、对接产业资源、探索商业模式,共同擘画行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的新蓝图。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自1986年成立以来,始终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在每年如期举办行业大会的基础上,协会于2018年在长沙首开先河,同期举办大型混凝土展览会,此后展览规模逐年壮大,并连续六届落地南京,成为行业风向标。据主办方介绍,今年的盛会旨在深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链融合”,搭建政企高效沟通平台,凝聚高质量发展共识,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体系。通过这些举措,推动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突破,为全国乃至全球行业发展树立新标杆。
“选址广州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当值会长张雁表示,作为国家经济枢纽与交通要塞,广州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扎实的产业基础。在此举办盛会,可充分借力大湾区“区位+产业”双优势,集中展示行业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助力企业对接国际市场、加速全球化布局。同时,依托广州作为“一带一路”关键节点的城市定位,大会为行业国际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提供了多元机遇。
探索行业新未来 共筑全球新征程
本次行业大会以“向新 向绿 向国际 数智赋能新未来”为主题,围绕宏观经济与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设置了1个主论坛和10个分论坛,涵盖了预制混凝土、超高性能水泥基材料、轻骨料及轻质混凝土等行业发展的多个关键领域。主论坛将邀请政府主管部门领导、院士、专家、企业家等权威人士,深入剖析宏观经济走势,解读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创新发展方向,分享行业前沿技术和实践经验,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指引。
大会及博览会将为行业搭建起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端平台。
大会及博览会将为行业搭建起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端平台。
“今年的一大亮点就是,博览会还邀请了各省市相关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建筑、市政、交通、铁路、水利、新能源等相关领域的领军企业、设计院、采购商、工程总包单位组团参观考察洽谈商务合作。”张雁会长还介绍。
同时,本届行业大会及博览会还以鲜明的国际化底色,构建“采购团云集+专项对接会+全球议题论坛”的三重国际化平台,有力推动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据介绍,东南亚市场热度攀升,越南混凝土协会、越南混凝土桩协会等机构携城市化进程中的旺盛需求而来,对混凝土桩、预拌混凝土等产品表现出强烈采购意愿;巴西中国商会、俄罗斯水泥企业代表等组成的金砖国家采购团,聚焦基建升级需求,积极寻求水泥及下游产业、各类制品、混凝土外加剂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中东、印度等地的企业则将目光投向原材料领域,对艺术混凝土、纤维材料、低碳建材等表现出浓厚兴趣。全球采购需求差异化显著,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精准对接的广阔空间。
针对全球市场需求特点,本届行业大会精心策划中国—越南、中国—巴西、中国—新加坡三场国际供需对接会,搭建高效合作桥梁。同时还发布《“一带一路”重点产品、装备及技术服务推荐目录》,为东南亚、中东、非洲等重点工程项目提供坚实技术支撑,彰显中国标准与技术的全球影响力。
“总的来说,本届博览会成了海外代表团深度交流的重要平台。”张雁会长说,来自沙特、巴西、新加坡、印尼、美国等三十余个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众多客商,深入参观博览会各展区,与参展企业展开一对一洽谈。海外代表团重点考察了智能装备、低碳技术、预制构件等前沿展品,对数字化生产线、固废再生技术、高性能混凝土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通过现场技术演示、产品体验和商务磋商,多国企业与参展商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涵盖技术引进、设备采购、联合研发、工程总包等领域,有效推动供需对接从“意向”走向“落地”。
南方+记者 冯善书
见习记者 景子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