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丨旅游收入近亿元,江城区五一“文化+”消费热力全开

作者 巫雅柠 2025-05-06 22:03

5月6日,笔者从江城区获悉,5月1日至5日,该区接待游客24.4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886万元……今年的“五一”假期,江城区展现出以文化消费为内核、多元业态协同发展的特征。作为阳江主城区,江城区依托非遗体验、夜经济、商圈促销等特色场景,形成了“小而精、精而特”的消费生态。

流量变“留量”

近郊游、夜经济构建主城特色

采摘园纷纷推出优惠采摘体验;休闲园里处处涌动着人潮;金鸡岭等公园密密麻麻铺满了野餐垫……乡村旅游与工业旅游迸发新活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成为江城区这个“五一”最大特色。“五一”期间,位于江城区银岭科技产业园的国家3A级景区阳帆豆豉工业旅游景区,成为游客了解阳江豆豉传统工艺的热门打卡地,日均接待30多个旅游团队,外地游客达四成。

此外,文化体验也成为流量入口。“五一”前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在江城区持续上演。4月26日,山海阳江·四季欢歌2025年广东省“四季村晚”春季活动点文化惠民演出,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持续近半年的“一起来 更精彩”阳江市文艺志愿者惠演每周六日在金山植物公园、西濑风情区的1号公园如期上演。

“每逢节假日这片老城区都会非常热闹,尤其是在晚上8点到10点期间,西濑一条街满满都是各色当地小吃、特色手作,1号公园还有节目表演看,外地的亲友来了,我都会带他们来逛一逛,感受别样的文化气息。”街坊陈先生表示,西濑一带成为市民游客的“深夜打卡地”。

以千年古城西濑风情景区为核心,每当华灯初上,男女老少漫步在灯火通明的江城老街,感受水乡气息的同时,不忘来一杯热气腾腾的杏仁茶,一块飘香的鹅油夹肉炒米饼等特色小吃。与之临近的河堤一带,宵夜档座无虚席,特制白切鸡、砂锅粥、玛仔等当地美食香气溢满街道,人们围坐在一起畅怀开饮,享受夜生活的惬意。“文化体验+深夜美食”模式不断凸显出江城的烟火气。

“多变”商圈场景

差异化营销激活消费引擎

在商超消费方面,江城区部分商圈创新与传统业态调整并存。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差异化营销激活商圈活力。

位于城南片区的新都汇时代广场推出100%中奖的“真人大富翁”抽奖活动,带动销售额351万元,同比增长15%,日均客流量1.2万人次,同比增长32%。其中,餐饮消费260万元,占比74%,夜消费占比达60%,同比增长42%。城区百利广场借力“潮鼍街”新开业,推出“转发领券+5折美食”活动,假期期间商场延长了营业时间至22:30,首日客流量较平日增长3倍。位于三环路的大润发超市则通过“51欢乐购”活动,“五一”期间销售业绩达250万元,客流2.2万人次。此外,不少商圈夜间KTV、电影等业态经济仍具韧性。

然而,在消费升级与电商分流的双重挑战下,部分商超暴露出转型压力。如辖区大润发、东汇城天虹、昌大昌等超市业绩客流同比略有下降,但通过“满减+换购”策略维持基本盘。

总的来说,商超作为城市消费的核心载体,其定位需精准锚定目标客群需求,在“便利性生活服务”与“品质化消费体验”之间寻找平衡,既要满足日常民生需求,又要通过业态创新激活消费活力,如精准定位客群,灵活调整活动门槛,结合线上线下融合宣传,强化会员黏性。

大宗消费“回暖”

购车购房市场释放增长动能

“五一”期间,在优惠政策与消费需求双向发力,带动市场热度攀升。在连续三天的“2025阳江五一大型购车节”中,随着32个汽车品牌推出“0首付”“厂家直补”等优惠政策、农业银行现场提供车贷利率优惠服务等一系列举措,汽车订单量达412 个,同比增长24%,其中,新能源车型成为消费增长核心动力。

阳江市汽车流通行业协会会长黄伟忠观察到,“饮茶后全家看车”场景增多。“相比去年同期的雨天,今年车展的天气转好,进场人数增多,大客流有效转化为‘消费流’,新能源品牌占比显著提升,年轻家庭客群增长明显。”

在房地产市场方面,星海丹堤等楼盘通过“黄金周特惠+暖场活动”等促销手段的加持,实现到访量同比增加20%、成交金额增长50%。有关项目负责人表示,主城区教育、医疗配套优势吸引周边镇街客群,同时,“旅游+看房”组合有效提升到访转化率,根据往年经验,相信接下来几天还会迎来一波成交小高峰。

多方协同“护市”

全链条服务筑牢消费圈

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体验,靠的是城市管理者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能力。假期前后,江城区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各级政府部门加强交通安全督导和旅游市场秩序的监管,做好节假日消防安全、旅游服务、安全生产等各项防范应对工作。

江城区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节前我们对景区、餐饮单位、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开展了食品安全检查;对价格与计量进行了专项整治;聚焦景区、商超等人员密集场所,对电梯、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开展专项检查。为畅通投诉渠道,实现快速响应,我们实行了24小时值班制,五一期间处理投诉4件,办结率100%。”

区别于当地其他市(区)的流量虹吸效应,江城区通过“文化供给+消费补贴+秩序保障”精准发力,以非遗、夜经济、近郊游等“轻资产”业态吸引本地及周边客群,消费集中于“文化体验+餐饮购物”,体现出主城区“生活性消费中心”的功能定位。

从“五一”消费市场的表现看,文化底蕴与商业活力的交织已勾勒出主城区消费的独特轮廓,如何从“短期流量”迈向“长效增长”,成为江城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命题。

这就需要持续在文化体验的深度、服务能级的高度、区域协同的广度上持续突破。一方面,江城区可深度挖掘非遗IP,如通过开展“传承人现场讲授”、炒米饼、风筝手作体验等沉浸式体验,打破“展示型”体验的局限;联动工业景区推出“鼍城游玩线路”,以差异化业态吸引短途客群,破解文旅消费本地依赖性过强的瓶颈。

另一方面,在商圈升级中,可以紧扣年轻客群需求,如打造“潮玩街区”“亲子互动”类场景;同时,同步优化老城区景区停车等配套设施,提升游客体验。通过一系列举措,使江城区从“旅游过境点”升级为“城市体验中心点”,为阳江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均衡有力的支撑。

撰文/图片:巫雅柠

策划:刘德升

统筹:杨广恒

编辑 牛攀
校对 谢日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