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项成果吸引市民共赏!东莞“职教+非遗”点亮文化传承新篇

教育莞家 2025-05-11 21:53

52项非遗传承成果、20项互动体验活动、8个节目展演、5场非遗体验课……当非遗遇上职业教育,一场文化传承与技能创新的双向奔赴由此开启!

01:51

52项成果吸引市民共赏!东莞“职教+非遗”点亮文化传承新篇

5月10日-11日,东莞市教育局联合东莞市文化馆主办的“莞邑现场工程师——技能传承非遗成果展示”活动在东莞市文化馆成功举办。作为东莞市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的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活动以“技能传承非遗,匠心对话未来”为主题,紧扣“技能传承”与“创新融合”两大主线,全面生动呈现职业教育赋能非遗传承的丰硕成果,为市民奉上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盛宴,活动吸引6000余人次观展体验。

传统技艺的现代演绎

本次活动汇聚了全市职业院校52项非遗传承成果,现场共设置43个展示摊位、20项互动体验活动和8个节目展演,并安排5场非遗体验课。

在传统技艺展位,书法篆刻、扎染蓝晒、手工发簪、钩针勾花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这些“非遗+技术”的创意,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匠人匠心;食品雕刻、创新果酱画以食用材料创作艺术图案,缠花、广绣、潮绣则结合现代审美设计,制成胸针、手串、服饰、箱包等,体现“非遗+时尚”的转化思路。

新中式茶饮品尝、宋代点茶体验、绣球豆腐刀工展示及粤式点心DIY,结合醒狮、武术、簪花展示、国风走秀等非遗节目展演,以“可尝、可玩、可赏”的形式拉近非遗与生活的距离,通过“非遗+科技”“非遗+潮玩”“非遗+美食”等多元场景,打破传统与现代的边界,点亮文化传承新篇。

丰富的项目形式,创意的技能呈现,职教学子扎实的功底赢来参观市民的声声认可,精彩的节目展演让观众连连赞叹。

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新表达

职业院校师生以非遗元素为灵感,在跨界共生区通过3D建模与打印技术制作模型,如3D打印塘厦盒篮、龙形拳形象、真人手办等,下棋机器人和3D打印笔的研发,都将非遗元素与现代工业设计结合,实现非遗文创的标准化生产与个性化定制。

不仅如此,还有将麒麟形象Q版化的“瑞兽莞灵”动漫IP与AR互动,观众扫码即可观看IP形象的立体动画,传统非遗以科技形式焕发新生,凸显职业教育在数字艺术领域的实践能力。这种“技术+文化”的模式,为非遗产业化提供了职教范本,让市民直观感受职业教育对非遗的“破圈”赋能。

此外,非遗传习区特别推出5场非遗体验课,课程涵盖潮绣、剪纸、缠花、琉璃等非遗技艺,由职业院校师生与非遗大师共同授课。市民通过“文化莞家”公众号预约参与,亲手制作潮绣旗袍书签、剪纸摆件、缠花胸针、琉璃手串等非遗文创作品,据东莞市文化馆介绍,五大课程共150个预约名额上线即“秒光”,凸显了课程吸引力及年轻群体对非遗技艺的学习热情。

培养“精技善创”的现场工程师

本次活动通过技术赋能、教育创新、体验升级三大维度,全面呈现职业教育在非遗活态传承中的作用。此举,是技能传承非遗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东莞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践缩影,对外传递职教好声音、展示职教学子风采的大平台。

现场15个摊位错峰推出的体验活动,比如版画印刷、魔法黏土、漆扇制作、发簪制作榫卯解锁等项目,吸引大批亲子家庭互动参与,各摊位通过“做中学”强化市民对非遗技艺的认知,市民不仅体验到非遗技艺的精妙,更感受到职业教育的多元价值。

2024年,东莞在全省率先启动“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聚焦新质生产力需求,通过校企专班、中高职贯通等模式,培养兼具技艺传承能力与技术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东莞部分中职学校还联合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将非遗技艺传承纳入课程体系,学生在真实生产场景中完成从“学徒”到“工程师”的身份转化。以“职教+非遗”,点亮文化传承新篇,未来东莞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为非遗传承注入职教力量。

采写:南方+记者 黄婷

图文/视频:东莞市教育局

编辑 李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