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都来了”成生命承诺,顺德00后护二代捐髓诠释青年担当

作者 欧阳少伟 2025-05-23 11:55

一通来自广州的电话,打乱了顺德“00后”准毕业生龚睿君四处寻找实习工作的脚步,突然消失一周,这是怎么回事?

近日,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产科护士何锦卿的女儿——大四学生龚睿君,历经3小时成功捐献22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全国第20096例、广东省第2322例、顺德区第47例捐献者。这份“生命火种”将为一名血液病儿童患者重启新生。

“医者仁心” 从来不是一句口号, 它是护士迎接新生命时的温柔托举,是医护家庭耳濡目染的家风传承,更是年轻一代用热血续写的生命赞歌。

“学校每个学期有两次献血活动,我做志愿者,对献血流程很熟悉,那天刚好有空,就想着‘来都来了’,试试能不能帮到别人。”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2023年的校园献血活动, 当时大二的龚睿君作为校青志协志愿者,在协助采血工作时主动留取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这个看似偶然的决定,却在两年后成为改变命运的关键节点。

5月16日,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工会副主席曾旺焕(中)代表医院到广州慰问刚捐献完骨髓的龚睿君。

5月16日,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工会副主席曾旺焕(中)代表医院到广州慰问刚捐献完骨髓的龚睿君。

2025年2月末,正在家中投递实习简历的龚睿君接到中华骨髓库广州分库的电话 —— 她与一名血液病患儿配型成功。

“当时有点懵,但没怎么犹豫。”龚睿君毅然同意为两年前签下的捐献意向书付诸行动。

在龚睿君的成长轨迹里,母亲何锦卿的影响如春雨润物。作为从业多年的产科护士,何锦卿总说“能帮助别人是福气”,下班后总爱和女儿分享病房里的温情故事。

“妈妈很善良,但不太擅长表达,她的行动比说教更有力量。” 善意的种子潜移默化中已悄然在小君的内心种下。

捐献者龚睿君(右)与母亲何锦卿(左)。

捐献者龚睿君(右)与母亲何锦卿(左)。

5月16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龚睿君躺在捐献床上用3小时的坚持,成功捐献22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素不相识的血液病儿童患者点燃了重生的火种。

如今,完成捐献的龚睿君已出院调养。谈及身体状态,她语气轻快地表示:“医生说有一段恢复期,年轻人会更快速地恢复满血状态的。要是再选一次,我还是会做这个决定。”

采写:南方+记者 欧阳少伟

通讯员:何沛锜 黄欣英

编辑 杨晖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