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飞羽翩跹映绿都

南方日报·清远观察  2025-05-23 07:58

“真没想到我们偶然拍到的彩鹮会引起这么大轰动。”近日,踏着熹微的晨光,袁树明脖子上挂着望远镜,站在清城区平塘村委会黎塘湿地里,像平时一样观鸟。与此同时,十几公里外的清新区山塘镇塘湾村里,数百名来自省内外的鸟类爱好者,正架起“长枪短炮”对准7只彩鹮,捕捉精彩瞬间。

不久前,袁树明和朋友余力涛在此地首次拍到彩鹮,后通过“鸟友”圈的分享,各地“鸟友”蜂拥而至。借着彩鹮,被誉为“岭南绿都”的清远也火了一把。

踏着熹微的晨光,袁树明举起相机,站在清城区平塘村委会黎塘湿地里,像平时一样观鸟拍鸟。

踏着熹微的晨光,袁树明举起相机,站在清城区平塘村委会黎塘湿地里,像平时一样观鸟拍鸟。

事实上,这个春天,清远生态领域确实惊喜不断。除了彩鹮,还有白鹤、黑脸琵鹭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打卡”清远;两年前被野保中心救护的豹猫首次成功繁殖;由“鸟友”呼吁多年的大型郊野公园规划公布并落地建设……

作为粤北生态屏障,清远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清远拥有野生维管植物318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1种,包括南方红豆杉等珍稀物种;野生动物487种,涵盖豺、小灵猫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清远频现新物种,已发现植物新种10种、动物新种10种。同时,清远还成功救助了海南鳽等极危物种,并首次记录到东方白鹳、彩鹮、黑脸琵鹭、白鹤等珍稀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今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万物共生和美永续”,唤起人们对生命共同体的深切思考。而这些偶然的相遇与必然的守护,串联起清远人与自然的新故事,也是生物多样性和绿美清远生态建设的生动见证。

镜头里的惊喜

飞羽稀客“打卡”清远

“最初只是想让沉迷电子产品的孩子,更多地接触大自然。”袁树明是一名中学生物老师,2022年成立了校园观鸟社。这份对鸟类的热忱也悄然改变着他的生活节奏。

三年来,他习惯早起在小区、校园或公园观鸟;节假日约“鸟友”驱车到周边湿地、水库观鸟;买回一摞摞相关书籍研究鸟。三年间,300余种鸟类的倩影被他收录进打卡软件,更在清远主城区勾勒出一份独特的观鸟地图。

“观鸟就像拆盲盒,永远有未知的惊喜在等待。”袁树明常常这样形容观鸟的魅力。在他眼中,观鸟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探险,即便是同一种鸟类,在不同季节、不同生长阶段,毛色与形态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他熟练地翻开手机相册,里面的每一只鸟儿都像是他的老朋友,他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名字、习性和拍摄故事。在野外,他练就了“听声辨鸟”的绝活,仅凭几声清脆的鸣叫,就能辨别出常见的鸟类。

这份坚持终于让他交上了“鸟运”。2025年春节,袁树明和朋友在清城区水库边偶遇的“白衣仙子”,经专家确认竟是清远首次记录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

更大的惊喜接踵而至。3月26日,袁树明与朋友余力涛在清新区山塘镇塘湾村观鸟、拍鸟。忽然,7只形态独特的“黑色”大鸟“闯入”镜头。这7只大鸟最终被专家鉴定为彩鹮,因其数量稀少,被誉为“鸟中大熊猫”。

彩鹮被誉为“鸟中大熊猫”。袁树明 摄

彩鹮被誉为“鸟中大熊猫”。袁树明 摄

在袁树明将生态课堂搬进湿地的同时,另一群“追鸟人”也用镜头记录着清远的生态脉搏。

退休后的原伟权,就是其中一员。五年前,他偶然接触到拍鸟并爱上这项活动。最近,他收获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成果——跟踪拍摄三年的黑脸琵鹭终于得到了专家确认。

2022年秋冬,原伟权在黎塘湿地拍摄时,意外捕捉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琵鹭的身影。仔细查看照片,他发现画面中似乎混入了一只黑脸琵鹭。但由于当时使用400mm镜头拍摄器材,成像模糊,难以辨别。2023年3月,他再次在黎塘湿地近距离拍摄白琵鹭群,经过后期影像处理,那只“黑面”的黑脸琵鹭终于清晰地展现在眼前,与白琵鹭的“黄颊”形成鲜明对比。

兴奋的原伟权将图片分享到当地“鸟友”群,却引来了不少质疑。“黑脸琵鹭通常沿着海岸线迁徙,在清远出现不太可能。”面对资深“鸟友”们的怀疑,原伟权没有放弃。可惜,黎塘湿地随后改变了耕种模式不再蓄水,白琵鹭群也随之消失,追踪被迫中断。

转机出现在2024年秋冬。“鸟友”们在清新区山塘镇胜利村委会碧沙岛,发现了一大群候鸟,场面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壮观。原伟权闻讯赶来,此时他已将摄影装备升级至600mm镜头。他和“鸟友”们紧盯其中约30只白琵鹭组成的鸟群,观察它们在方圆10多公里范围内的觅食踪迹。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功拍下大量清晰的照片和录像,而那只“失踪”许久的黑脸琵鹭,也再次出现在镜头中。

今年清明前,原伟权完成最后一次拍摄,并通过多渠道将拍摄到的图片和影像提交给专家鉴定。专家认为,白琵鹭群体中混有1只黑脸琵鹭属于较常见的情况,并推测这只黑脸琵鹭很可能是在迁徙途中跟错队伍的“迷鸟”。

混在一群白琵鹭中的黑脸琵鹭(右一为黑脸琵鹭)。原伟权 摄

混在一群白琵鹭中的黑脸琵鹭(右一为黑脸琵鹭)。原伟权 摄

白鹤、彩鹮、黑脸琵鹭不仅丰富了清远鸟类数据库,更让越来越多的人透过当地“鸟友”的镜头,看见这座城市生物多样性的蓬勃生机。

让候鸟变留鸟

首个大型郊野公园来“筑巢”

清远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孕育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辖区内不断发现“新面孔”。

近年来,随着清远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辖区内不断发现各种动植物“新面孔”。

近年来,随着清远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辖区内不断发现各种动植物“新面孔”。

清远市林业局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陆续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海南鳽、黑鹳和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琵鹭、仙八色鸫等珍稀鸟类在清远境内被发现或得到救助。

专家认为,彩鹮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其存续直接反映环境健康程度。此次彩鹮来到清远并已经停留较长时间,也说明了清远在生态环境上的优势。

彩鹮让更多人看到了清远,袁树明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观鸟行列,同时也更关注鸟类的生态环境。“对比珠三角,清远观鸟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同时,方便带学生们去观鸟的湿地也比较少。”

喜欢观鸟、拍鸟的清远“鸟友”自觉地成为这些鸟精灵的守护者。应香港观鸟会之邀,原伟权与几名“鸟友”自愿组成黑脸琵鹭全球同步调查清远站志愿者,每年共同追踪调查本地黑脸琵鹭的动态变化情况,推动清远第一只黑脸琵鹭获得全球性的权威认证记录。

“我们希望清远保留一些原生态湿地,如果这里有足够的食物和舒适的环境,一些候鸟就会停留,变成留鸟。”原伟权说,早在2018年首次发现并拍摄黎塘片区湿地白鹭后,清远本地摄影爱好者就通过写信给市长、政协提案等方式,呼吁参照外省模式,在城区东城街道平塘村黎塘片区建立白鹭保护区。

让“飞羽访客”变成“常住居民”,“鸟友”的愿景正照进现实。今年3月3日,清远市林业局在清城区东城街道平塘村黎塘片区附近文洞河河堤上举办野生动植物保护活动,现场宣布将在黎塘片区附近湿地建设郊野公园。

海南蓝仙鹟,摄于清城区平塘村。袁树明 摄

海南蓝仙鹟,摄于清城区平塘村。袁树明 摄

该郊野公园由广东省财政投资280万元建设,规划总面积约69公顷,一期面积约40公顷。公园规划为公益性公园,建设完成后将开放供市民休闲游憩。

清远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目前江陂洞鹭鸟繁殖地的树林较为稀疏,不利于更多鹭鸟在此繁殖栖息,浅滩及养殖塘的水位较高且地形单一,不能满足多种水鸟觅食的需求,因此需进行示范性郊野公园建设。

根据规划,郊野公园建设将进行鹭鸟繁殖地修复,根据鹭鸟的繁殖习性与生境需求,对现有鹭鸟繁殖地进行提质与扩容,营造约4公顷的高质量鹭鸟繁殖地,同时对现有的树林、竹林进行加密,密植青皮竹、小叶榕、构树等高大乔木,使其枝条搭接,满足鹭鸟繁殖需求。

项目还将文洞河河滩进行改造,营造两块涉禽觅食浅滩,面积共约8公顷,主要工程措施包括将现有河堤加高约1米,并修筑两座智能水闸,以营造2块水位可独立控制的浅滩区域。河滩地形改造与杂草清理,以保障浅滩水深满足涉禽觅食需求。在道路向涉禽觅食地一侧列植小叶榕约200株,间距3—5米,为涉禽觅食地提供视线遮蔽,减轻人为干扰,为涉禽营造具有安全感的觅食环境。

据了解,近年来,清远大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共建设自然保护地63个,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石漠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种类,总面积28.7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12%,为野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珍贵的沃土。

掌心的温度

全民守护的生态共同体

随着清远首个大型郊野公园落地,清远生态环境持续升级,但清远市林业部门深知,守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留住几只候鸟,更要构建完整的生命支持系统。

4月21日清晨,清远市林业局保护科迎来一位特殊访客。一名家长手持鞋盒匆匆而至,盒中4只刚孵化的雏鸟在绒布上蜷缩,绒毛未干的稚嫩模样令人心生怜惜。据家长回忆,孩子在山林游玩时发现草丛中孤零零鸣叫的雏鸟,出于爱护将其带回,家长连夜制作临时安置容器、次日主动送交。这场始于山林间的偶遇,折射出清远市民生态保护意识的日益增长。

当政府、社会组织与市民共同编织起生态保护网络,这样的场景在清远已成常态。5月中,连州市林业局接连收到市民求助电话:“我在连州镇捡到了3只幼鸟,请你们尽快派工作人员前来处理。”“我在西岸镇清水村附近拾获一只幼鸟,现在送到你们局里来……”

据清远林业部门统计,每年都会接收市民上交的野生动物救助案例,涵盖猫头鹰、豹猫、海南鳽等珍稀物种。“越来越多市民知道‘发现野生动物不私养、不买卖,及时联系专业部门’,这是最令人欣慰的。”清远市林业局保护科负责人感慨道。

为构建系统性野生动物保护网络,早在2022年6月,清远市林业局便成立了清远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旨在为伤残的野生动物提供有效的救治和庇护,被誉为“野生动物的医院和收容院”。自成立以来,该中心依托广州长隆集团专业的野生动物养护技术,已成功救护2274例野生动物,其中不乏海南虎斑鳽、斑头鸺鹠、黑翅鸢等濒危物种,为清远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灵动的林间飞鸟到机敏的山野萌兽,越来越多的生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安身之所。4月30日,清远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传来喜讯:由该中心人工救护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成功繁育,诞下一只健康幼崽。

从灵动的林间飞鸟到机敏的山野萌兽,越来越多的生命在清远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安身之所。

从灵动的林间飞鸟到机敏的山野萌兽,越来越多的生命在清远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安身之所。

此次豹猫的成功繁育是清远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成立以来首次实现人工救护豹猫繁育,既验证了清远在野生动物救护、野化训练、繁育技术等全链条保护体系的成熟,也为今后开展更多濒危物种的保护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清远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负责人严玉标介绍,这对豹猫“阳阳”和“云云”分别于2023年7月和9月被英德和连州林业局送至救护中心。经过中心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两只豹猫茁壮成长,并最终成功繁育出健康的后代。目前,这只豹猫宝宝已经两个月大,健康状况良好。

从彩鹮振翅的湿地到豹猫穿梭的密林,从市民护鸟的暖心接力到专业救护中心的技术赋能,政府规划的蓝图与市民守护的脚步同频共振,科技力量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清远以镜头的温度、公园的尺度与全民守护的力度,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清远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完善保护机制,以生态为墨、以初心为笔,书写更多关于生命、关于共生的美好故事,让“飞羽访客”永驻。

相关

清远首份生物多样性

探究鉴花地图发布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清远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林业局在清远保利广场举办“清远生态宣教文库”品牌暨《清远市生物多样性探究鉴花地图》发布仪式,为公众打开了解清远生态之美的窗口。

活动现场,“清远生态宣教文库”品牌正式发布,向市民展示清远市在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领域的成果。作为全市首个生态宣教领域的文库品牌,该品牌整合了清远市近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案例、生态科普宣传成果及动植物图鉴等资源,与2024年发布的清远首份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地图共同构成系列文库;后续,还将通过地图、图册、书籍等出版物及线上平台,构建全方位生态知识传播矩阵,为公众提供系统、生动的生态学习平台。

作为品牌建设成果,本年度聚焦清远自然保护地特色花卉资源,推出首份《清远市生物多样性探究鉴花地图》及《清远市生物多样性探究花卉主题图册》。两份资料以手绘图片和科普文字为载体,引导公众从花卉视角探秘清远丰富的物种资源和优良生态环境,直观感受生态多样性的独特魅力。同时,这些图文资料进一步深化公众对清远生态资源的认知,为生态保护工作注入新动能。

下一步,清远市生态环境局将以该文库品牌为依托,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系列宣传活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商圈,推动生态保护成为全民自觉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清远力量。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黄剑琴 邱淑平 通讯员 陈文伟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除署名外)

策划:达海军

统筹:刘秋宜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林伟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