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副市长赖志鸿:借“南沙金融30条”机遇全面提升南沙辐射力

作者 李心迪 2025-05-13 15:53

5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广州南沙联合举办发布会,正式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见》(简称“南沙金融30条”)。

“此次‘南沙金融30条’的发布,为南沙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将进一步提升南沙金融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广州市副市长赖志鸿表示,将抓紧这次政策发布的契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强大产业优势,以金融高水平开放牵引带动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为此,广州将从以下四点开展相关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动南沙金融30条落实落地。建立密切联动推进机制,充分发挥省南沙工委、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等工作机制作用,加强省、市、区合力,统筹协调全市资源,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按省部署逐项细化各项政策,结合广州和南沙的实际情况,对照南沙金融30条,建立工作台账,细化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及时间表、任务图,确保每一条政策精准落地、取得实效。同时做好全方位政策宣讲,充分利用多渠道媒体资源,组织专题宣讲会、邀请专家作系列访谈等,确保社会各界特别是金融机构、企业和投资者充分了解政策红利。广泛开展创新案例征集推广工作,力争在金融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扩大金融制度型开放、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等方面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并加快复制推广,增强社会各界对南沙金融发展的信心,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的良好氛围。

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广州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金融工作,2024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049亿元,占GDP比重9.8%,成为全国第四个金融业增加值超三千亿元的城市。持牌金融机构368家,法人机构59家,地方金融组织超过1700家。广州期货交易所已获国务院同意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开放工业硅、碳酸锂、多晶硅期货期权交易。特别是近期,广州市紧紧围绕做好五篇大文章,创新举措,积极推动银行和企业实施“益企共赢计划”,用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工具,推动金融机构加大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广州市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也发挥很好作用,引导合作银行累计发放普惠信用贷款3331.68亿元,惠及小微市场主体约25.1万户。接下来,广州将按照新政要求进一步深入开展绿色金融工作,创新服务低碳发展的绿色金融业务,推动开展绿色转型,加快制定广州市化工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发展面向未来的数字金融业务;积极发展服务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航运金融业务、并购和投顾业务,建设特殊资产管理行业集聚区;夯实南沙全国融资租赁第三极的优势,创新发展国际租赁和保理业务,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租赁产业高地。此外,将结合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大力支持广州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发展,将更多资源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最大限度满足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资金和服务需求。

三、加大开放力度,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广州一直致力于发挥改革开放前沿地及毗邻港澳优势,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贸易通达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穗外资企业超5万家,累计362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超2000个。全市实际使用外资231亿元,占全省比重22.8%。2024年全市制造业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55家,增长27.1%;实际使用外资73.12亿元,增长8.8%。频繁的跨境贸易和民生往来催生了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粤港澳三地民生领域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广州将抓住此次新政出台的机遇,在人民银行和相关中央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全面加强与港澳的金融合作交流,继续深入研究推动跨境支付便利化、跨境信用融资便利化,稳步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探索适宜的跨境资金结算政策,构建便利内外联动的期现货市场交易规则、便利开展跨境保险业务交易规则以及便利开展跨境股权投资业务的制度安排,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完善跨境贸易和投融资管理机制,尤其是发挥好注册在南沙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的建设,为中国内地企业“走出去”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供资金融通、信息共享、项目对接等系列服务。

四、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当前,广州正在协同中央金融管理部门推进辖内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工作,不断强化地方金融组织治理能力建设,加大监管科技的应用,强化对地方金融企业的风险监测预警。接下来,广州也将根据新政的内容,探索构建适应南沙建设的金融监管创新机制,发展金融监管科技,深化金融监管与司法协同,搭建粤港澳金融纠纷解决平台,构建多元化跨境金融纠纷解决机制,完善对金融创新产品、创新交易模式的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南沙金融30条平稳落地。

南方+记者 李心迪


编辑 余妍玲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