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阳东 | 山海泉林湖 文旅兴百业

作者 黄林 2025-05-22 11:28

五月的日历上写满了文旅的精彩注脚。5月19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5月22日—26日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召开,一个个主题鲜明的文旅节日正在成为撬动全域旅游新热潮的支点,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为持续擦亮“醉美阳东”文旅品牌,近年来,阳东着力增强城市文化内核,围绕助力阳江打造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海丝名城”这一目标,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精心培育特色文化名片,推动城市形象与气质实现整体跃升。

古城凝结千年文明

新城腾飞百亿产业

城市如人,有其独特的性格与气质。

读懂阳东,首先要从读懂阳东的文化开始。只有看清城市文化的脉络,才能守住城市建设的底线,真正做到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

阳东地处广东省西南沿海之滨,因邑阳江之东为名。 这里三面环山,南濒南海,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岛屿,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区。

说她古老,是因为阳东是古老的县,是粤西地区最早设置的三个县之一。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合浦郡高凉县县治在今阳东大八镇,直至东晋时期高凉郡治才迁往江城,阳东作为县(郡)治时间长达500多年。南越先贤曾在大八古城融合俚汉,冼夫人维护民族团结、谯国抚民的千古英风仍在阳东大地照拂。凝结着千年文明的大八古城,无疑是阳东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瑰宝。

说她年轻,是因为她是城市坐标的“新贵”。自1988年阳江撤县设市,阳东区(县)成立至今仅37年。因为年轻,所以蓬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海南自贸港的几何中心,阳东是粤港澳大湾区向西拓展的第一站,是承接大湾区产业溢出的“近水楼台”。近年来,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东风,在大湾区的强辐射下,阳东大刀阔斧、勇开新局,持续用好海陆空“三口田”的优势资源,打好绿能制造、深蓝牧场、五金刀剪等绿色、蓝色、金色“三张产业王牌”,积极构建“1+3+3+X”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多个百亿产业集群蓄势腾飞。

新旧之间,文明在孕育历史的同时,也在雕刻大地,留下了一批闻名遐迩的人文景观。这里不仅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遗迹,又有近代红色革命的故居与旧址。漫步其间,仿佛穿梭于时空隧道,百年商埠的繁华与革命岁月的峥嵘在眼前交织浮现。

这里还是文人雅士的常履之地。宋代以降,周敦颐、徐文长、汤显祖、屈大均、许地山等大家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过足迹。

千百年来,海丝文化、古高凉文化、漠阳文化等多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汇,开放与浪漫、包容与并蓄,塑造出其独有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核。

构建文化设施网络

推进文化强区建设

幸福是一座城市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随着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阳东的文化供给不仅解决量上“有没有、够不够”,更着力解决“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

近年来,阳东大力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加大非遗传承保护力度,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鼓励创作优质文艺作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提升公共文化供给与服务能力,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为深度解码海丝、高凉等文化,阳东不仅通过查阅海量史料,多方梳理相关文化脉络,聘请有关专家团队开展专题研究,还启动如大澳博物馆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通过对地方特色文化整理挖掘和传承保护,让文化融入城市规划之中,实现“文脉传承”与“城脉发展”的深度融合。

大澳博物馆。资料图

大澳博物馆。资料图

大澳博物馆。资料图

大澳博物馆。资料图

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阳东区构建了多层次文化设施网络:除县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主体场馆外,还在公园绿地、校园周边、乡村社区、居民小区、旅游景区等人流密集区域,创新布局了1间多功能“粤文坊”和多个特色“耕读书屋”(粤书吧)。

书香满城,全民阅读。值得一提的是,在阳东区因地制宜推动建设“区—镇—村”三级自助式“耕读书屋”的努力下,阳东区“耕读书屋”入选了《公共文化新空间发展探索广东经验》一书,成为阳江市首个阅读品牌入选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案例。

在此基础上,阳东区抢抓发展机遇,以入选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试点为契机,全面推动阳东区公共文化设施联盟成立。该联盟将整合区内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优质资源,重点打造“四个一”工程:构建一个统一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建立一套协同机制,促进场馆深度合作;培育一批文化品牌,提升服务品质;培养一支专业队伍,增强发展后劲。

通过联盟化运作,不仅能够打破原有场馆间的资源壁垒,更能形成1+1>2的聚合效应,让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为建设文化强区注入新动能。

建筑是城市的骨架,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为守护好乡愁,阳东加强了对大澳渔村、雅韶十八座等重点地标的历史文化汲取和整体性保护;对红丰镇麻汕古圩、东平镇良洞村、那龙镇牛根村等进行修旧如旧微改造;并通过举办以“村龙”为主题的阳东传统龙舟赛、打造龙舟博物馆等举措,活化利用文化资源,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雅韶十八座。阳东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雅韶十八座。阳东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日益加密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质增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正在成为幸福阳东的生动注脚。

挖掘整理民间文化

不断增强城市魅力

去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公布首批50家粤式新潮流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名单。其中,国家三级博物馆十八子音响博物馆成功上榜。

十八子音响博物馆。阳江日报资料图

十八子音响博物馆。阳江日报资料图

从留声机到数字音响,从黑胶唱片到CD光碟,这里几乎无奇不有,仿佛是一颗浓缩了300多年世界音响史的“时光胶囊”。

作为文博艺术新场景,近几年十八子音响博物馆接待音乐爱好者和游客数量连年递增。2022年7月,广州国家版本馆开馆之际,他们还捐赠了420张黑胶唱片和4台留声机,让观众聆听传世之音。

去年8月,阳江十八子音响音乐文化节该音响博物馆隆重举行,一场汇聚世界顶级音响品牌和知名歌手的音乐盛会在三天内吸引超5万人次前来观看,现场气氛热烈,成为阳东文旅产业新爆点。

在阳东,像这样的民间展览馆、艺术馆不止一家。还有展示漆艺之美的阳江漆器博物馆;充满乡土情怀的曾华美术馆;探索非遗漆彩的谢克念漆艺工作室以及小众文艺的大山美术馆等。

阳江漆器博物馆。资料图

阳江漆器博物馆。资料图

谢克念漆艺工作室。巫雅柠 摄

谢克念漆艺工作室。巫雅柠 摄

大山美术馆。成伯伟 摄

大山美术馆。成伯伟 摄

曾华美术馆。宋福亮 摄

曾华美术馆。宋福亮 摄

这些由民间文化爱好者发起建设的展馆,收藏的各类文物、艺术作品、书籍免费开放和共享,滋养了一代代阳东人心中的文化自信,也是本土特色文化枝繁叶茂强大生命力的体现,更是乡情、乡音、乡土的再现。

近年来,阳东积极抓紧抓实民间文化力量的挖掘整理提升工作,全力推动民间文化力量走出去。如:在合山镇丰垌村龙庆书院挂牌成立“阳江民间文化力量研究基地”,通过产媒融合,推动民间文化发展壮大;将多家民间展馆串珠成链,推出特色旅游线路,并通过南方+等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推出非遗集市、非遗制作等文化惠民主题活动,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火”在民间,促进民间文化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发展。

正是这些文化名人的坚守和接力传承,夯实着阳东人的文化自信之基。文化名人,闪耀文化名城。不得不说,当前蓬勃发展的阳东民间文化力量,已成为展示地方文化魅力的重要名片。

全域推进农文旅融合

绘就“诗与远方”新画卷

阳东区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兼具山海之胜,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这里气候宜人,山、海、泉、林、湖、岛等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农林渔资源丰富多样。依托这一优势,锚定实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阳东正全域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通过系统整合农业资源、生态优势和文化特色,全区逐步构建起“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助力旅游产业提质升级,让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吃上“旅游饭”,共享发展红利。

综合来看,当前阳东农文旅融合发展呈现城区+乡村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城区方面,那龙河碧道农文旅融合商圈正在成为阳东区新晋网红打卡点。围绕碧道所在的那龙河“一河两岸”,近两年该区打造了多个热门文旅项目。如:美的湿地公园营地、阳东文化创意街、乡遇石仑都市农业项目等,并推出“夜游碧道”“玛仔美食村”等多个文旅IP,显著推动碧道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活力纽带。

那龙河碧道航拍图。阳东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那龙河碧道航拍图。阳东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乡村方面,阳东正精心规划建设三大主题旅游片区,打造特色乡村休闲产业:南部以“粉红浪漫”为主题,构建起山海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中部依托“东湖仙境”品牌,发展林泉湖田生态度假区;北部聚焦“绿美山色”定位,培育山林户外探险旅游带。通过“三区联动”的发展格局,阳东正全面推进“一镇一特色”项目建设,并将各地农文旅资源有机结合,串联起一批网红打卡点,进而提升全域旅游质效。

从发展现状来看,当前各镇已初步形成差异化发展的特色格局。主打“渔家风情 浪漫小镇”文旅品牌的东平镇近年来不仅大力整合珍珠湾景区、飞龙寺、大澳渔村、阳江核电站等旅游资源,推出“两天一夜”旅游精品线路,还大力发展特色民宿、网红店等旅游业态,形成“东平民宿文化创意街”IP品牌,持续吸引珠三角及邻省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东平镇“粉色网红路”部分美景。东平镇供图

东平镇“粉色网红路”部分美景。东平镇供图

大澳渔村星空仓民宿。东平镇供图

大澳渔村星空仓民宿。东平镇供图

新洲镇表竹村红色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已接近尾声,该项目将打造集青少年军校、军旅主题乡村集市、红色主题民宿部落、红色记忆美食街、文创街、采摘园于一体的农文旅产业综合体。项目一期建成运营后,预计年接待游客可达30万人次,带动就业200余人,将成为阳东区红色旅游的新地标和乡村振兴的示范项目。

新洲镇表竹村。李凯 摄

新洲镇表竹村。李凯 摄

塘坪镇北甘村竹溪公园以1.2公里竹林溪流为脉络,增设帐篷营地、滨水平台等设施,去年以来,已经成为阳江年轻人溯溪戏水、家庭亲子露营的热门地。

塘坪镇北惯村竹溪公园。资料图

塘坪镇北惯村竹溪公园。资料图

雅韶镇更是放大近郊乡村“典型效应”,以“美食+研学”双轮驱动,全力推进“全域研学”,拉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提升”。

与此同时,阳东各镇立足本土特色,创新推出一系列主题文旅活动,不断为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东平镇精心策划“一月一主题”系列活动,通过连续两年成功举办欢乐跑、首次推出海上烟花秀等特色项目,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体验;大八镇凭借“村野”山地越野跑赛事,成功推动这个山区小镇强势出圈;新洲、大沟、塘坪等镇则深挖农特产品资源,相继推出腊味文化嘉年华、寿长蚝、湖羊等美食文化活动。

东平镇海上烟花秀。陈达洲 摄

东平镇海上烟花秀。陈达洲 摄

大八“村野”越野赛。大八镇供图

大八“村野”越野赛。大八镇供图

聚合爆发更强劲动力。在城区,那龙河碧道商圈正焕发蓬勃生机;在乡村,三大主题片区各具特色、相得益彰。随着“一镇一特色”发展格局加速形成,以及系列主题活动的创新开展,阳东在推动文旅融合方面,还将绘就更多“诗与远方”交相辉映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一线实践

打造“诚信东平”金名片

作为阳东区文旅发展的重要窗口,近年来,东平镇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引领,依托优越的山海资源禀赋和海丝文化底蕴,全力打造“渔家风情 浪漫小镇”文旅品牌,推动文旅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旅游越来越旺的同时,东平镇把旅游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该镇大力开展旅游环境整治优化提升行动,强化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水平,把诚信东平作为旅游“生命线”,让广大游客在东平玩得舒心、安心。

“五一”期间,东平镇吸引游人如织。陈达洲 摄

“五一”期间,东平镇吸引游人如织。陈达洲 摄

引导镇上餐饮协会、海味干货协会承诺诚信经营,要求各类海鲜、菜品明码标价。

在长期形成的良好行业自律基础上,东平镇商家集体作出诚信经营承诺,将“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作为最基本的商业准则。当地海味干货行业协会会长林池掌说:“诚信经营不仅是商家的责任,更是我们渔镇文化的传承。协会建立了严格的监督机制,对‘短斤缺两’‘价格欺诈’等行为实行‘零容忍’,一经查实将采取公示警告、取消会员资格等处罚措施。”

今年3·15期间,东平镇还成立了消费者监督联盟并发布“诚信东平 乐享消费 畅游文旅”五大举措。具体为:一、优化消费环境保障,涉及的行业安装监控摄像头(含市场),为消费者提供7天的消费痕迹留存,保障消费者维权权益;二、优化营商环境,升级评价体系。在辖定的酒店、旅业、民宿、餐饮等推出评价乐享打折活动,推动优质消费双向奔赴;三、优化消费全链条监管制度,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处理机制,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有效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优化解决渠道,成立消费者监督联盟,畅通投诉渠道,促进消费者体验升级;五、优化行政处罚制度,让商家不敢想、不敢瞒、不敢做,一经核实即实行“三公”(公正公开公布),形成行业内黑榜,一年内,不再纳入到镇的各项事业宣传等工作中。

首期消费者监督联盟由东平镇相关企业、协会、村干部、渔委会干部及群众共同组成,将从帮助消费者维权、监督商家行为、提供消费信息和指导等多方面为游客朋友提供服务。

今年“3·15期间”东平镇消费者联盟成立。黄林 摄

今年“3·15期间”东平镇消费者联盟成立。黄林 摄

“我们希望成立一个消费者的‘靠山’,让来到东平的游客朋友在买东西、享受服务时能更放心、更安心。”东平镇相关负责同志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东平诚邀四方游客的初心与决心。

他表示,东平将持续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不断赢得市场认可,共同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打造“诚信东平、友好东平”。

撰文:南方+记者 黄林

通讯员 王珊珊

图片:阳东区融媒体中心(除署名外)

编辑 李婉芬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