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妇儿与洛阳妇幼合作两年,当地医疗发生了哪些变化?

广东健康头条 2025-05-01 08:00

出生仅4天,新生儿新新(化名)被查出胸腔里长了一个5厘米的神经母细胞瘤,紧贴主动脉,情况危急。在洛阳市妇幼保健院,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下称“广妇儿”)的专家主刀,联合本地医生完成了手术,让新新躲过生死劫。

洛阳市妇幼保健院

洛阳市妇幼保健院

2024年,洛阳市妇幼保健院成为广妇儿协作医院。作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广妇儿通过派驻专家、设立名医工作站、推动“双聘主任”等方式,将优质资源持续引入豫西。两年来,已有170人次专家来到洛阳,带来40多项新技术、设立28个亚专科门诊。

如今,越来越多像新新一样的孩子,不用离开家乡就能接受高水平治疗。广妇儿与洛阳的协作成效如何?

患者不动专家动

“孩子一出生就查出长了肿瘤,挺遭罪的。好在专家来了洛阳,没出远门就做了手术。”新新爸爸说。

去年11月27日,洛阳市妇幼保健院文仲院区的手术室内,进行着一场高风险手术。患儿新新出生仅4天,被诊断为胸腔纵膈处神经母细胞瘤,肿瘤直径达5厘米,紧贴主动脉,手术难度极高。

以往,类似的危重疑难病例需要转至具备救治能力的上级医院。但这一次,手术由广妇儿胸外科主任李乐主刀,洛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外科团队全程配合,在本地顺利完成。

广妇儿胸外科主任李乐带领洛阳妇幼儿童外科专家团队为新新实施胸腔镜下神经母细胞瘤切除手术。

广妇儿胸外科主任李乐带领洛阳妇幼儿童外科专家团队为新新实施胸腔镜下神经母细胞瘤切除手术。

“肿瘤包裹血管,风险非常高,但孩子太小,转院反而可能延误。”洛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外科二区副主任于海涛回忆,确诊新新病情后,他第一时间联系了李乐。恰逢广妇儿夏慧敏教授名医工作站小儿外科团队来洛阳开展坐诊和手术。两院专家迅速联合会诊,决定采用胸腔镜微创技术,为孩子争取生机。

“过去遇到这种病,我们只能往上转,现在自己也能做了。”于海涛坦言,这不仅得益于手术指导,更在于专家们手把手教学、理念更新,以及治疗路径的规范化支持。

2023年初,洛阳市人民政府与广妇儿正式签署合作帮扶洛阳市妇幼保健院提升服务能力的框架协议,启动医疗协作。作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广妇儿持续派出专家团队,设立名医工作站,在本地推动多学科联动诊疗、教学查房与技术带教。

过去是我们带着病例去找专家,现在是专家带着团队来找问题。”洛阳市妇幼保健院(河南省第二儿童医院)党委书记韩保卫说。

除柔性支援外,广妇儿还推动双聘主任和专科挂职制度,按照洛阳实际需求实施“点单派单”。目前,洛阳市妇幼保健院已在儿童外科、泌尿外科、骨科、耳鼻喉、消化、呼吸等重点专科,与广妇儿实现一对一对接,逐步建立起更为系统的分科建设体系。

“广妇儿的专家不仅是飞过来指导,更是真正进了病房、上了手术台。”韩保卫表示,截至2024年底,广妇儿共派出170人次专家赴洛阳,推动40多项新技术落地,设立28个亚专科门诊,显著缓解了儿童患者“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患儿不用离开洛阳,就能接受国家级的诊疗服务。”韩保卫表示,这种“患者不动、专家动”的协作机制,不仅方便了群众,更推动了医院专科能力实打实地往前走。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我们希望通过三五年时间,真正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这才是医疗协作的最终目标。”韩保卫说。

相比单次手术支援,更深层的协作成果体现在人才和体系的共建上。借助广妇儿专家的长期带教,洛阳市妇幼保健院的儿科亚专科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以儿科为例,原本内科未细分专科,如今已设立呼吸、消化、神经、PICU、NICU等多个学科小组;外科也进一步划分出泌尿外科、骨外科、新生儿骨科等亚专业组。

“我们的诊疗理念、技术和眼界都在变。”于海涛以食管裂孔疝手术为例,虽然科室此前也能开展此类手术,但操作时间较长。广妇儿专家带教后,术式得以全面改进。“以前是上大课,现在是一对一的小课,真正把我们的医生带起来了。”

2024年8月21日,广妇儿夏慧敏教授名医工作站正式落户洛阳市妇幼保健院。

2024年8月21日,广妇儿夏慧敏教授名医工作站正式落户洛阳市妇幼保健院。

为了让人才真正“沉”下来、能力“长”上去,洛阳市妇幼保健院通过广妇儿提供的平台,组织数百名医生赴广州进修,部分医生还考入博士培养项目。

更难量化、却切实可感的,是理念和文化的变化。

“医院整体的精气神都变了,团队眼里是有光的。”韩保卫说,广妇儿团队在推进医疗协作的同时,也输出管理经验和学术理念,真正实现从“帮一把”到“带一程”的转变。目前,该医院市外就诊患者占比已从2019年的8.2%提升至2024年的17.97%,服务半径显著扩大。

以“儿童友好型医院”建设为例,洛阳市妇幼保健院不仅在学科上细化,还设立博士带教、晨间教学、手术演示等制度,推动知识和能力的系统传承。在生育友好方面,也设立了早孕关爱门诊和“保胎病房”,通过服务模式创新,让政策精神落到实处。

无论是在会诊病房、教学查房,还是区域学术会议上,越来越多的洛阳本地医生“站上台前”。

“我们不是来‘作秀’,也不是完成一个项目。”广妇儿联络部主任陈晓怡说,真正有效的区域协作,不是单向帮扶,而是相互成就。这份双向奔赴的信任感,也成为推动协作持续深化的重要基础。

南方+记者 厉思璇

通讯员 周密 刘冰

编辑 钟烜新 李卓
校对 张芳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