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云南方日报撰文,详解十五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诞生记

南方理论 2025-11-07 09:10

刘平云

刘平云

作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视觉设计团队负责人,本人有幸经历了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从概念萌芽到最终落地的全过程。随着全运会脚步的临近,这一对以中华白海豚为原型的吉祥物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它们不仅承载着“喜气洋洋、其乐融融、团圆和美”的美好祝愿,更成为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品牌塑造的创造性实践。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始终思考着一个核心问题:如何通过设计语言构建既能体现地域特色又能凝聚区域共识的文化符号?这一思考,或可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品牌建设提供新的视角。

设计抉择:从多元象征到统一认同的升华

在设计初期,我们构想过用三个元素分别代表三地的组合造型方案,这些方案看似完美地照顾了各地,却面临着文化符号分散的风险。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聚焦于单一形象,以中华白海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共同象征。这一抉择基于三层考量:一是中华白海豚的名字中蕴含着“中华”二字,象征着深层的民族认同与回归期盼;二是白海豚对生态环境极为敏感,近年来频繁出现在港珠澳大桥附近海域,体现了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以它作为原型也体现了设计的在地性;三是白海豚作为高度社会化的群居动物,其集体行动的习性契合了粤港澳三地“团结、奋进、拼搏”的体育精神内核。

这个设计抉择的过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区域品牌构建需要超越简单的符号堆砌,转而寻求能够承载共同文化记忆的意象。

文化转译:从传统元素到现代表达的创新

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是设计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华白海豚作为一个生物原型,需要经过怎样的设计处理,才能成为承载大湾区精神的文化符号?

我们采用了“文化性+时代性”的设计策略,在造型上强化了白海豚的微笑曲线和流畅体形,赋予其亲和力与动感。色彩上选择了“一白一粉”的配色方案,既符合白海豚运动后血管充血变粉的生理特性,也兼顾了色彩心理学和市场需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吉祥物头顶的“三色水柱”设计,这个视觉元素既模拟了白海豚跃出水面时的自然形态,更巧妙地融入了粤港澳三地的象征色彩:广东的木棉红、香港的紫荆紫和澳门的莲花绿。这种设计语言将地方性元素、国家性事件与普世美感融为一体,使地域文化成功升华为区域叙事的一部分。

品牌协同:从单体城市到区域联动的跨越

吉祥物不应局限于赛事标识,而应成为区域品牌协同的催化剂。在“喜洋洋”“乐融融”的设计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其在大湾区城市品牌建设中的桥梁作用。事实上,这种协同思维已在多个层面展现。例如,深圳东门老街与香港庙街、澳门官也街结为友好商业区,形成“三街联动”格局;三地还联动举办中秋美食文化嘉年华,共同打造湾区文化品牌。

这些实践表明,大湾区城市品牌建设正在从“单体城市营销”向“区域协同共建”转变,吉祥物设计正是这一转变的视觉体现。希望这对吉祥物,不仅成为赛事的象征,更能成为大湾区居民的情感纽带,强化公众对大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区域品牌共建提供社会基础。

价值延伸:从赛事标识到城市IP的蝶变

社会公众对“喜洋洋”“乐融融”的期待,早已超越其作为十五运会吉祥物的初始功能。这种期待背后,是体育文创产品从赛事标识向文化消费载体的转变。一个成功的吉祥物,应该具有独立的文化价值和商业生命力,能够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更重要的是,吉祥物作为文化IP,具有将宏大区域叙事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日常符号的独特能力。当人们将“喜洋洋”“乐融融”的文创产品置于办公桌、带入家中,大湾区的品牌形象也随之融入日常生活。这种情感化的连接,降低了区域品牌传播的理解门槛,为城市品牌建设提供了持续的社会动力。进一步看,“喜洋洋”“乐融融”能否成为长久的城市IP,关键在于后续的运营和维护。建立系统的IP开发策略,拓展多元的应用场景,才能让这对吉祥物真正“活”在大湾区的城市肌理中。

回顾整个设计历程,可以深刻体会到,设计者不仅是视觉的创造者,更是文化的转译者、情感的连接者和价值的创造者。粤港澳大湾区的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长期努力。相信通过“喜洋洋”“乐融融”等一系列文化符号,大湾区能够构建更加立体、多元的城市品牌形象,成为向世界展示区域融合发展的生动范例。

当设计超越视觉,成为连接人与城的纽带,城市品牌才能真正深入人心。这是设计者的使命,也是“喜洋洋”“乐融融”带来的启示。

作者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视觉设计团队负责人、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设计总执行

编辑 张梦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