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书香遇上圣火:彰显深圳的活力与定力|南方观察

作者 郭悦;朱洪波 2025-11-07 06:31

11月,南海之滨的深圳迎来两场盛会。第十五届全运会火炬传递的“体育之火”,与第二十六届读书月掀起的“阅读之风”,在这座城市交织出一幅动感与沉静并存的城市图景。这两大活动的同台,并非偶然的日程安排,而是深圳城市气质的一次集中展演。

表面看来,活力四射的体育赛事与沉心静气的阅读活动气质迥异,但在深圳,它们却指向共同的内核——对卓越与创新的不懈追求。

由人形机器人“夸父”担任“火炬手”,彰显的是这座城市敢于探索未知、以科技定义未来的先锋精神。而读书月以“AI时代 爱阅读”为主题,探讨的正是在技术洪流中,如何通过深度阅读保持思想的定力与深度,其本质同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准备。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的身影,恰是这种精神统一性的最佳注脚。他既是全运会的首棒火炬手,也是读书月的主旨演讲嘉宾。在他看来,体育精神中的挑战极限、团队协作,与科学探索中的穷理坚持、追求卓越,乃至深度阅读对于构建系统认知的能力,其精神内核是相通的。

这种角色与理念的互文,生动诠释了深圳“科技”与“人文”并非割裂的标签,而是驱动城市前行的两大协同引擎。

这种协同,更深层次地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升级与理念演进上。

全球最大的实体书城“湾区之眼”,已远超传统卖书场所的功能,它集阅读、艺术、科技体验与社交于一体,成为吸引深港澳居民的“城市文化综合体”。它和遍布全市的200多家特色书店、1200多个图书馆服务网点共同构成了深圳的“城市文化客厅”。

与此同时,深圳图书馆北馆的“魔法图书馆”系统、遍布城市的AI朗读亭,则展示了技术如何重塑阅读体验,让“人找书”变为“书找人”。数据显示,深圳成年居民人均年阅读22本书,其中电子书超12本,数字阅读日均时长近4小时——这既是“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底蕴,也是“科技之城”的日常。

从曾经被误读为“文化沙漠”,到如今成为经济奇迹与“文化绿洲”并生的典范,深圳的实践揭示了一个现代城市的发展范式:

经济的硬实力与文化的软实力,科技的创新力与人文的滋养力,完全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体育强健一个城市的体魄,阅读塑造一个城市的灵魂,而创新则赋予其永恒的活力。

当圣火的光芒与书城的灯火在11月的深圳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的是一座懂得如何“奔跑”,也懂得为何“静思”的城市。在快与慢、动与静、科技与人文的辩证统一中,深圳正书写着一份关于现代城市发展的生动注脚。

文字:南方+记者 郭悦

图片:南方+记者 朱洪波

编辑 栾艺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