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如何破转型难题、守住“顺德造”领先优势?新兴产业如何从“有基础”迈向“支柱级”、补未来短板?政企如何携手打造宜居宜业之城、实现双向成就?
10月23日,在2025年顺德企业家大会上,面对超500位企业家,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陈新文抛出三大核心问题,直击发展关键痛点。
问题是行动的先导。会上,陈新文首次系统梳理履新以来的施政思路,以城市发展愿景、城市发展路径、政企关系、城市功能、经济思维和服务、社会治理、城市形象、政府体系建设、企业形象、社风民风十大维度的变革规划为核心,邀请企业家以“政企事业合伙人”“发展命运共同体”的身份,携手再创顺德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2025年顺德企业家大会召开。
敢破“百强区冠军”迷思
敢当人文经济发展先锋
“敢为人先、奋楫争先”,这是刻在顺德人骨子里的精神基因,也是此次十大变革的核心底色。陈新文率先从城市发展愿景与发展路径两大维度破局:一方面打破“唯GDP论”的路径依赖,跳出单纯追逐排名的误区;另一方面以“人文经济学”重塑发展逻辑,将“人” 的需求贯穿城市发展始终。
“顺德要争的第一,从来不是单纯的百强区冠军!”这句话打破了不少人对顺德发展的固有认知。长期以来,“全国百强区冠军”的称号是顺德的荣誉,但也让部分人陷入“唯排名论”的误区。
对此,顺德提出“三个第一”的新目标:民生幸福指数第一,让发展成果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宜商环境指数第一,企业是地方发展的主力军、先锋队、聚宝盆,政府要全力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廉洁指数第一,要让企业不用找关系、请客送礼,专心谋发展,更要杜绝干部“吃拿卡要”。
话音刚落,全场便响起持久而热烈的掌声,不少企业家频频点头,对顺德回归“以人为本”发展本质表示充分肯定。
事实上,顺德对“人文与经济融合”的探索早有布局。今年7月,顺德提出通过践行人文经济学,以“重铸人文精神、重整改革旗鼓、重树世界眼光、重振产业雄风、重塑城市肌理、重燃农村生机、重掀发展声浪”为抓手,全力打造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兴、融合发展、双重领先的顺德经济新形态。
而此次大会进一步明确“人文力也是生产力”,并从三个维度重构经济发展逻辑。在以人为本的经济逻辑层面,倡导企业跳出“重技术、轻需求”的局限,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布局创新与生产;在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层面,强调“诚信”是企业立足的核心支撑,优秀企业需兼具社会责任与慈善情怀,唯有坚守诚信,才能赢得客户信任与消费者认可,最终实现“百年老店”的长远目标;在协同发展维度层面,则主张将人的因素深度融入经济、城市、社会及企业自身全产业链,推动多维度协同发展,避免因单一追求技术创新或规模扩张导致的发展失衡。
“顺德工业占GDP超60%,这是我们的优势,但也要看到,新兴产业规模还不够大,传统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大会直面顺德产业发展的短板,提出经济思维变革的核心方向,即在“要素、技术、资本、财富”四大驱动基础上,增强“价值驱动”,让产品兼顾审美价值、实用价值、情绪价值,进一步提高附加值。
大会还以多家本土企业为例,展示产业升级的“顺德样板”:美的从传统电器企业向科技集团转型,传统家电产业占比已降至66%,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新兴业务增长迅猛;格兰仕在微波炉全球市占率第一的基础上,大胆向芯片领域攻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新宝股份通过柔性化生产实现“小批量、多批次”订单快速响应,同时借助跨境电商实现品牌出海突破;天太机器人凭借核心技术创新,拿下超1万台人形机器人订单,成为新赛道“黑马”。
敢塑“合伙人”式政企关系
敢改“办事慢难繁” 服务瓶颈
“政府和企业,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是共同打造幸福城市的事业合伙人、命运共同体!”大会上,陈新文多次强调这个核心观点,即企业发展为城市创造价值、带动就业,政府治理目标是提升城市幸福度,双方利益攸关、责任共担。
这一理念不仅停留在口头,更体现在大会的细节安排中:除了区委书记在主席台主持大会外,其他区领导、镇街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均与企业家同坐台下;会场的“C”位,无论是主席台、前排还是中间区域,全部留给了企业家代表。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正是政企关系向 “双向协同”转变的生动缩影。
为了让“合伙人”关系落到实处,大会还抛出一项重磅举措:“对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企业,所有部门综合起来一年只查一次!”
“企业家办企业,开弓没有回头箭。尤其是规上企业,背后承载着数百上千名员工的生计,关系着上千个家庭的幸福。”陈新文坦言,政府的职责不是给企业“添麻烦”,而是为企业“解难题”,只有政企并肩作战,一起把顺德的“产业蛋糕”做大,才能让企业有更多发展空间,让员工有更稳定的收入,让城市有更强劲的活力。

大会邀请企业家以“政企事业合伙人”“发展命运共同体”的身份,携手再创顺德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除了重构政企关系,顺德还在政府服务上大胆突破。“企业办事错一点就要从头来?在顺德,不用!”大会上,全省首推的“容错审批”机制引发企业家关注,这也是政府体系建设变革的重要成果。
据了解,只要即办事人申请的事项在目录清单内,且基本条件具备、核心材料齐全合规,即便出现选错申办事项、缺少非关键性材料或关键材料存在笔误等小意外,只需提出申请并签署承诺书,在补正期限内补齐补正材料,审批部门就会“先受理、快办理”,无需重新准备,真正实现“一次申办、错缺可容、结果照出”。
容错审批试行一周,已经惠及50多家企业,平均为每家企业缩短审批时间至少一周,预计全年能惠及16万家次经营主体。
这一改革举措让在场企业家频频点头,不少人当场拿出手机记录,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以前办审批最怕出错,一错就要等很久,现在有了‘容错审批’,我们办事更放心、更高效,也有更多精力投入研发和生产。”
不仅如此,大会还明确了经济思维与服务变革的更多规划。未来,顺德将推动镇街企业服务中心成为企业的“贴心管家”:不仅要做政策宣贯的“直通车”,第一时间把减税降费、产业扶持等政策送到企业手中;还要做问题反馈的“快车道”,企业遇到的用地、融资、人才等难题,都能通过服务中心快速对接解决;更要成为企业合作的 “枢纽站”,助力企业抱团发展。
在政府体系建设变革上,顺德还计划打造改革、开放、创新、协同的高效服务型政府。例如,聚焦企业办事便利化改革,推出“免申即享”与智能监管:对政策标准清晰、无需审核的事项,企业“不用申报即可享受”;依托跨部门数据共享简化审核流程;利用AI大模型监管招投标,精准识别围标串标行为,杜绝腐败;推行“信用承诺制”,比如信用好的企业可免投标保证金,有效减少现金流压力。
敢担城市责任
敢谋发展新局
面对发展中的挑战,顺德不回避;面对企业的困境,政府不缺位。此次“城市功能变革”“社会治理变革”“城市形象变革”“社风民风变革”,处处体现着顺德“敢担责任”的担当。
“很多人都在问,碧桂园现在怎么样了?还‘活着’吗?”针对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碧桂园发展问题,陈新文在大会上主动回应,直面社会关切。他坦言,将碧桂园安排在身边的“C”位,正是要传递两个关键信息:一是碧桂园重回世界500强,是一家十分了不起的企业;二是碧桂园在面临负债压力时,杨国强、杨惠妍、莫斌始终不逃避责任,咬牙实现突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顺德企业的强劲韧性。这一表态不仅让碧桂园团队备受鼓舞,更让在场企业家感受到政府与企业“共渡难关”的决心。
在“社会治理变革”方面,陈新文分享了一个令人自豪的案例:今年国庆节期间,顺德政府大院对外开放,日均接待游客2—3万人, “有网友评论‘很顺德’,这背后其实是开放与信任的力量。” 他表示,未来顺德将继续以开放打破壁垒,以信任凝聚共识,让社会治理更高效、更温暖。
而在“城市形象变革”中,大会明确强调要坚守两大原则:一是“三企共融”,确保国企、民企、外资企业平等发展;二是“三生融合”,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最终实现“绿化、美化、文化、净化”四化。
“顺德是岭南水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能把古香古色的水乡拆成‘石屎森林’。”陈新文希望顺德能留住乡愁、守住特色,打造一座有温度、有韵味的岭南文化精致小城。
针对“社风民风变革”,大会还向企业家发出带头践行 “折角红包”节俭传统的倡议,希望企业把更多资金投入研发和公益,通过企业家的示范作用,带动全社会形成“包容、务实、廉洁”的良好风气。
最后,大会向在场企业家发出号召:希望大家以 “事业合伙人” 式新型政企关系为纽带,携手并肩、同心同德,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岭南文化精致小城,共同为顺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谱写更加辉煌壮丽的新篇章。
采写:南方+记者 蒋晓敏 蓝志凌
摄影:南方+记者 戴嘉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