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杂症不出市!阳江市中医医院脑病科的十年攻坚破局之道|六十载杏林风华录

作者 陈步上 2025-11-14 16:11

■开栏语

六十载悬壶济世,一甲子杏林春满。自1965年创立以来,阳江市中医医院一路风雨兼程。这背后,是一代代中医人初心如磐、奋楫笃行,在传承中创新,在奋斗中成长,守护着百姓健康。

为铭记历史,彰显风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阳江记者站与阳江市中医医院联合推出《六十载杏林风华录》专栏。本栏目将聚焦医院发展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医者和重点专科,记录他们与医院共同成长、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动人故事,展现六十年积淀的深厚医脉与新时代奋进强音,见证一所医院与一座城市健康同行的温暖力量。

“疑难疾病不出院,更不出市”——这句沉甸甸的承诺,背后是阳江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突围。

一个地级市中医院的脑病专科,何以有底气喊出这样的目标?答案藏在他们对神经系统疑难杂症的专注里,藏在从北京协和医院带回来的管理智慧中,也藏在每一位医生“专而精”的成长路径上,更藏在团队协作突破难关的坚定信念里。

敢接硬仗

以疑难杂症为突破口

2011年,脑病科从心血管内科分离独立成科,面临规模小、底子薄的困境。在强势学科的竞争压力下,科室选择了一条“反常规”的发展路径:不做“大而全”,而是主攻“疑、难、杂、重”。

这一选择的底气,源于对医疗水平的自信。一位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救治经历,便是明证。

多年前,40岁的陈先生突然胡言乱语、出现幻觉,生活陷入混乱。转诊至阳江市中医院脑病科后,根据临床表现,脑病科团队初步判断为自身免疫性脑炎。然而患者家属仍选择转往广州治疗。现任阳江市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的黄干当时正是脑病科的负责人。

几经周折,陈先生的确诊结果与中医院脑病团队的初判一致。家属想起脑病科团队当初的准确分析,紧急将患者转回。此时,陈先生已神志不清,四肢活动受限,病情危重。

“我们定的目标,就是让来到我们科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知道,这里是他的终点,而不是中转站。”黄干回忆,经过一个月的规范治疗,陈先生病情逐渐好转,最终康复出院,恢复正常生活。

这样的成功案例在脑病科并非孤例。脑病科多年来深耕脑病疑难重症,声名远播,不仅深受本地患者信赖,周边地区如化州、电白、恩平,甚至省内外许多患者也慕名而来。

2018年,脑病科获评省级重点专科,规模不断扩大,床位从30张发展到上百张。2019年,脑病科二区成立,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快速、有效救治为发展重点。

换道超车

以“亚专科”破局同质竞争

选择疑难杂重症为主攻方向,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决策。

黄干坦言,当时阳江一些医院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外科手术,特别是脑血管介入技术方面已相当成熟。而阳江市中医医院脑病科的优势在于中医及内科治疗,以己之短搏人之长绝非明智之举。

因此,脑病科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避开“硬碰硬”地介入红海,聚焦神经疾病的“亚专科”建设,待突破专精化之后逐步扩展范围。这一选择深受黄干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经历的影响,使脑病科的“亚专科”带有鲜明的“协和”烙印。

科室推动每位医生掌握一门“独门绝技”:根据年轻医生的特点划分不同组别进行个性化培养,并派遣优秀医生外出学习肌电图、脑电图、TCD、脑脊液细胞学等前沿技术,归来后分享学习成果。

如今,脑病科一区主任黎胜驹、脑病科二区主任黎希年等医生专注脑血管介入,逐步建立起卒中中心;副主任医师关锦贞则通过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在显微镜下发现肿瘤细胞,帮助多名患者确诊罕见脑膜炎。

黄干表示,这种“分兵突进、各有专长”的策略,不仅避免了内部同质化竞争,更促进了医生的团结协作,共同攻克疑难杂重症,“哪怕病种罕见,也能形成集聚效应”。

以帕金森病为例,该病发病率仅1%左右,但每年专程来中医院诊治的患者就有300多人。脑病科设立帕金森专用病房及帕金森、记忆专病门诊。

引进先进模式

用团队智慧看病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黄干在协和医院进修期间,最受震撼的不仅是疑难杂重症的诊疗技术,更是其“严谨、协作、传承”的文化氛围。

他将这种文化总结为:“对病人保持真诚,并用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一以贯之。”在带领团队时,他全面引入了这一理念和模式。

脑病科实施“分组管理病人”和“三级查房”制度,但与传统“由低到高”的查房模式不同,这里是由高年资医生率先查房、把关,确保患者从入院初期就得到高水平诊疗。

“我们要的是从高到低的管理,确保医疗质量从一开始就站在高起点。”黄干解释,“如果把病人一开始就交给刚毕业的医生,反而可能耽误病情,让患者走弯路。”

此外,科室每周从各组抽取疑难病例进行全科讨论。“不管涉及哪个领域,我们都有相对权威的医生发表见解,提出专业意见,助力诊断治疗。通过讨论,也能促进医生成长。”

这正是“用团队的力量看病”理念的实践。这一理念已在医院内部逐步推广,使多学科协作成为常态。

脑病科还率先打破传统急救模式壁垒,将救治服务前移至急诊区域,实现神经内科门诊、急诊急救与脑病科的紧密融合,形成从入院到专业救治的“无缝对接”,建立起快速响应、高效协作的救治体系。如今,黄干可以自豪地说,“神经系统疑难疾病不出市”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人才与科研并重

迈向研究型科室

“一个科室能走多远,看它怎么培养人。”脑病科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位医生必须有专长,每个人都参与管理。近年来,科室更加注重培养团队的科研思维和能力。

科室鼓励医生到顶尖医院进修,如北京协和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等,并希望每年进修人次超过其他科室,“要做到每时每刻都有人在进修学习”。

科研与教学是另一大引擎。2022年,黄干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遴选成为硕士生导师;今年,脑病科一区主任黎胜驹也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黄干已指导8名研究生。

“实践是消化理论知识最好的方式。”黄干认为,合格的医生需要具备敏锐的临床思维和创新思考能力。他经常鼓励学生尝试诊治疑难疾病,将临床经验与科研思维有机结合。

今年10月28日,阳江市人民政府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签约,合作共建广州中医药大学阳江医院。相信政校合作将促使阳江市中医医院在医教研协同发展上迈出关键一步,脑病科也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如今,脑病科仍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变的是攻克疑难杂重症的勇气和决心。“越是难的,我们越要攻克。这才是我们存在的价值。”

这条路,没有终点,但他们已经上路,并且走得坚定。

撰文:陈步上 黄艳艳 阮锦钰

编辑 李婉芬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