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红头巾》《侨批》,何以代表广东勇摘文华奖3奖项?
11月4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暨文化和旅游部第十八届文华奖颁奖活动在重庆举行,正式揭晓本届文华奖所有门类终评结果。
广东在本届文华奖评选中一举摘得3个奖项,获奖总数居全国第二。其中,广州歌舞剧院倾力创演的舞剧《醒·狮》从全国参评的428部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文华剧目奖;广东粤剧院创演的粤剧《红头巾》导演张曼君获得本届“文华导演奖”;珠海演艺集团创演的歌剧《侨批》编剧王勇获得本届“文华编剧奖”。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舞剧《醒·狮》现场演出照片。 受访者供图
“文华奖”是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国家舞台艺术政府奖,是我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据了解,本届文华奖在奖项设置、申报渠道、评审条件等方面均作了较大改革。例如,奖项总数量由上一届的30个增加到55个,涵盖四个类别,分别是文华剧目奖、文华节目奖、文华单项奖、文华评论奖。
此外,一改往届参评作品局限于三年之内新创这一规则,本届文华奖将作品周期拉长为10年,并且增设重点院线申报等通道,因此参评数量远高于往届,竞争也更加激烈。广东此次多部精品佳作的脱颖而出,充分展现了近年来广东坚持“精品立省”、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成效。
舞剧《醒·狮》:
十年淬炼成“舞台常青树”
舞剧《醒·狮》是首部两次跻身文华奖终评的剧目,也是广东自2016年舞剧《沙湾往事》获得“文华大奖”后,再次获得文华奖的重磅奖项。
“难忘的视觉盛宴”“出乎意料的好看,技巧、情感、表演都让人赞叹”……在10月25日、26日的文华奖终评舞台上,《醒·狮》两场演出获得现场观众热烈反馈,谢幕多次,全场掌声雷动。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舞剧《醒·狮》现场演出照片。 受访者供图
作为国内首部以国家级非遗“广东醒狮”为核心主题的舞剧,《醒·狮》于2015年启动策划创演,历经十年淬炼,已成长为一棵真正的“舞台常青树”。
该剧演出及文化交流已达300场,巡演关键场次更是一票难求,持续掀起跨越地域的“醒狮热”,为岭南文化的当代传播注入蓬勃活力。
谈及创作缘起,该剧艺术总监、总导演史前进表示,自己在广州生活多年,每逢节日都被醒狮表演吸引,当鼓点一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便萌发了创作一部有关醒狮题材舞剧的想法。
为此,主创团队多次到三元里村、陈家祠、佛山祖庙等地深入采风,充分了解岭南历史文化、民间传统舞蹈、醒狮、南拳的精髓。主创团队一致认为,以醒狮这一岭南文化IP来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十分精准。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舞剧《醒·狮》现场演出照片。 受访者供图
不少业内专家都表示,《醒·狮》内容扎实,既有非遗元素的传承创新,将采青、扎狮头等技艺进行舞台化呈现,又有“饮茶叩指舞”“板凳舞”等创新舞蹈语汇,实现“舞”与“武”的完美交融。
演员在舞台上的腾挪闪扑、回旋飞跃,不仅展现出高超的技艺,更传递出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节。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罗怀臻认为:“这部剧从传统文化中生发出具有时代穿透力的精神力量,传递的不仅是广州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粤剧《红头巾》:
打破粤剧边界,诗意舞台感动观众
广东粤剧院创演的粤剧《红头巾》导演张曼君获得本届“文华导演奖”。粤剧《红头巾》是国内首部华人女性群体劳工史舞台作品,讲述在20世纪30年代初,一批来自广东三水的女性背井离乡下南洋,在新加坡当建筑女工谋生的故事。

粤剧《红头巾》剧照。 受访者供图
该剧由一级导演张曼君执导、一级导演莫非编剧,主演阵容堪称粤剧“顶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华表演奖与梅花奖双料得主曾小敏领衔,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麦玉清,一级演员文汝清、朱红星等名家加持。
在张曼君的导演下,《红头巾》打破传统粤剧边界,实现了现代思想与古典艺术的完美融合:既保留粤剧经典唱腔与身段,又创新性融入西方音乐剧的现代舞、摇滚说唱等元素。其中“船底舱”“建筑工地”“走难”等女性群体舞蹈,搭配浓郁粤味唱腔,让观众在感受传统魅力的同时,获得更现代、更多元的感官体验,耳目为之一新。

粤剧《红头巾》剧照。 受访者供图
这段波澜壮阔的华侨奋斗史,感动了不少戏迷观众。在10月10日至11日宜宾上演的文华奖终评舞台上,有大学生评价:“不懂粤语也完全能沉浸其中,诗意的舞美与澎湃的情感表达,这是超越语言的艺术力量。”
“在粤剧的舞台上呈现这样一群人物,同时放眼在世界格局上,以小见大,彰显她们和我们的血脉式精神传承,以及人类面对世界、面对生活、面对土地的一种和解态度、一种美的态度。我觉得,这是应该大书特书,也是大美特美的事情。”张曼君说。

粤剧《红头巾》剧照。 受访者供图
自2020年首演以来,《红头巾》历经五年舞台锤炼、近百场巡演打磨,足迹踏遍20城,更两度远赴新加坡:2024年登陆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让世界看见中国女性的坚韧,获新加坡副总理称赞“Good job”;2025年9月,中新建交35载之际,登上新加坡新传媒剧院,见证中新友好文化交流。
歌剧《侨批》:
以民族歌剧铸就“侨批精神”时代回响
民族歌剧《侨批》的编剧王勇凭借其深厚的剧本创作功力与独特的历史视角,获得本届“文华编剧奖”。
《侨批》由珠海演艺集团创演,以中国近代海外华侨寄回家乡的“银信”为叙事线索,通过梁董氏一家、侨批局主事唐有信夫妇以及海外华工群体的命运交织,勾勒出一幅悲壮而温暖的时代图景。

民族歌剧《侨批》剧照。 受访者供图
在王勇的笔下,剧中唐有信夫妇为兑现承诺不惜倾尽家财,海外华工在梁家危难时慷慨解囊,梁董氏更是将丧亲之痛转化为建校育人的善举——这些情节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诚信精神与“心系桑梓”的家国情怀。正如王勇所言:“侨批不仅是信、是钱,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个体与国家。”

民族歌剧《侨批》剧照。 受访者供图
自2022年珠海首演以来,《侨批》已先后在北京、香港、澳门、乌鲁木齐、重庆、杭州、宁波、厦门等城市巡演超50场,成为珠海首部登上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的大型原创作品,并于今年亮相中国艺术节。该剧屡获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包括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广东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历史题材创作工程”。此次入围文华奖并斩获编剧奖,是对该剧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的再度肯定。

民族歌剧《侨批》剧照。 受访者供图
《侨批》不仅打动普通观众,也引发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指出,该剧“通过侨民的创业史、苦难史,从侧面印证了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档’的重要文化缘由”,成功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艺术形象。一级编剧陈涌泉感慨道:“这部歌剧让我看到了一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即便在积贫积弱、多灾多难的年代,其精神力量也能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发展壮大。”
南方+记者 徐子茗 王涵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