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丁建庭
“上项目,一说就是几样: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车,是不是全国各省份都要往这些方向去发展产业?”
7月14日,在时隔10年再次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按规律办事”的角度观察产业布局,并指出发展症结:“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要解决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问题,防止出现拍胸脯、拍脑瓜、拍屁股的‘三拍’干部。”
什么是“三拍”干部?有何政治危害?又该如何防止出现“三拍”干部?
(一)
所谓“三拍”干部,就是习惯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干部。
坊间流行的一段顺口溜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三拍”干部的丑态:“政绩是第一,一拍脑瓜一个亿;质量没关系,一拍胸脯没问题;追查别着急,一拍屁股溜大吉。”
拍脑袋决策,问题在不切实际。
常言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实情、抓住症结、解决问题,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现实中,一些干部不下基层了解情况,不搞实地调研,不用数据说话,仅凭一腔热情或一时冲动,就轻易作出决策。
拍胸脯保证,问题在不加思考。
承诺不是随口一说,而是关乎取信于民的大事。正所谓“轻诺必寡信”,干部说话办事不能凭空许诺、随意许诺,承诺了的事不论大小都须诚心解决、如期兑现。但现实中,一些干部在作决策或承诺时,不进行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张口就是“没问题”。
拍屁股走人,问题在不负责任。
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当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但现实中,一些干部面对问题和矛盾时,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是脚底抹油,换个单位得过且过。
“三拍”干部说到底是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心中无戒、胆大妄为。
(二)
“三拍”干部害人不浅,为祸甚烈。
先说拍脑袋决策,头脑一热乱作为,其结果是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损害群众利益。
比如,三河市禁用红蓝黑招牌事件,当地领导干部未经科学论证和充分征求意见,脱离实际提出广告牌匾“除国际国内连锁品牌,不允许用红蓝底色或字样”等禁止性规定,导致全市1800余块商户门头牌匾颜色进行变更,损害了商户利益,造成极大不良影响。
再说拍胸脯保证,眼睛一眨打包票,到头来很可能无法兑现承诺,最终失信于民。
比如,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轻易许诺,引进来后却不兑现承诺,常见的有土地出让“净地不净”问题、破格优惠“政策断供”问题、垫资项目“久拖不结”问题等,不仅对企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还破坏了地方营商环境,伤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
最后说拍屁股走人,大事不妙就换岗,出了问题能推则推,留下一堆“烂摊子”。
比如,前些年一些贫困县的领导干部为了快出政绩,盲目举债、乱铺摊子,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出了问题推诿扯皮、一走了之,换个岗位从头再来,给接任者留下不少难以为继的“半拉子”工程,带给地方难以挽回的损失,也败坏了干部队伍的形象。
“三拍”干部反映出少数干部政绩观的扭曲与责任担当的缺失,不仅“拍”坏了党风、政风和民风,还“拍”凉了群众的心,“拍”走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三)
干部“三拍”本质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纵观近年来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有不少涉及到“三拍”干部。正是因为决策的不民主、不科学、不负责任,造成巨大资源浪费、机会损失,不仅当地老百姓怨声载道,而且政府公信力严重受损。
何以防范“三拍”干部?
从端正思想入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决策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坚决纠治各种形式的“政绩冲动症”,多办些“利在千秋”的民生实事,决不能主观臆造、信口开河、不懂装懂,切忌搞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朝科学决策发力,强化权力监督制约。科学决策,就是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作决策,坚决不搞“凭经验”决策、“拍脑袋”决策、“一刀切”决策。这需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健全权力运行程序规则,限制自由裁量权,真正使决策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确保决策科学准确。
以追责问责兜底,倒逼不逾矩不越轨。“三拍”干部之所以有恃无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用为自己的决策失误承担责任、付出代价,大不了拍屁股走人。近年来,中央出台一系列规定,加大对领导干部的考核、约束和问责。权责对等才能用好权、负好责,对“三拍”干部必须终身追责,即便他们离任、离职后,也要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总之,“三拍”干部当不得也不能当。少拍脑袋、多查实情,少拍胸脯、多干实事,少拍屁股、多出实招,这才是广大干部的正确为官之道,才是真正对党和人民负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