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合力,筑牢治理发展“稳定器”|紫金奋楫三年路④

作者 张浩森 2025-07-22 19:18

紫金县凤安镇佛岭村的禾坪上,几张木桌、一壶热茶,村民们正与镇干部、法律顾问围坐讨论村道拓宽方案。村支书张伟和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诉求——这是紫金县“禾坪说事”治理模式的一场对话。三年来,这样的场景在全县各村轮番上演,推动解决3515个民生问题。

从乡杰捐资6.5亿元建成的现代化中学,到深圳龙华帮扶的数字化智慧校园;从司法所“客家擂茶调解法”化解矛盾,到高校技术赋能的微生物菌剂生产基地,紫金正以社会共治之力,书写山区县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聚力社会参与

从“单边发力”到“多元共治”

走进紫金县佑文中学,教学楼前的石碑上镌刻着“罗佑文先生捐建”字样。这位乡杰全资6.5亿元,捐建一所占地3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学校。校内的智能实验室、智慧图书馆,见证着乡杰力量对教育的深情托举。

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供图

乡杰反哺只是紫金汇聚社会力量的一个缩影。自开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以来,紫金深入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健全完善“六个一”乡杰工作机制,2023年以来动员乡杰捐资超4亿元参与支持“百千万工程”,推动建设297条道路、42座桥梁、种植19.83万株苗木,构建起全民参与、全员支持的大格局。

2023年紫金县公益慈善大会上,单日捐款数额达3.18亿元,深圳紫金山文化促进会与深圳紫金商会捐建611套“爱心房”,让困难群众告别危房;县委统战部、工商联发起的“商会林”项目,动员各地紫金商(协)会、会员企业、乡杰们认捐超200万元,在蝉茶大道旁种下3300株花木,将700亩荒山变为郊野公园;七木寨郊野公园建设中,乡杰们又捐资93万元,修建了21公里森林步道和3173平方米广场。

纵向帮扶同样成绩斐然。省教育厅积极助力紫金县教育事业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新建1栋中学综合楼、改善7个中心小学运动场、提升28所小学信息化设备、新建高考标准化考场90个;广新集团食出宝金紫金生产基地顺利投产,紫金广新公园建成开放,下属14家二级企业与全县16个镇开展结对帮扶;省邮政集团在紫金试点“客货邮”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紫金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试点县。横向帮扶方面,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委托办学模式获评省级示范,中考“三率一平”连续三年领跑河源市;龙华区捐赠的50万元信息化设备,让山区课堂实现了数字化教学全覆盖。

“过去是企业单向帮扶,现在是政企社协同发力。”县工商信局负责人介绍,通过“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百会助百镇、万企兴万村”行动,144家企业对接127个行政村,帮扶惠及4万群众。建筑业央企中铁广投更是在2024年完成3个典型镇培育、76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投资额达1.68亿元。

创新治理模式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

在蓝塘司法所内,一张泛黄的1980年文件复印件引人驻足——这是全国首个乡镇司法所的成立批文。如今,这个“全国模范司法所”每年调解纠纷178宗,成功率达98%,工作经验获司法部点赞,获评“全国模范司法所”。

受访者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更广泛的治理创新在基层铺开。凤安镇佛岭村将“禾坪说事”搬到禾坪上,村民、人大代表、法律顾问围坐议事,通过“收集—交办—解决—反馈”闭环机制,形成党员干部主动下村问事、村民敞开说事议事、集中力量及时办事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目标。同时,凤安镇佛岭村“禾坪说事”编入中国人大年鉴,成立县、镇“饶让”矛盾纠纷化解中心,构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全县推广该模式后,群众诉求办理时限大幅缩短,龙窝镇礼坑村更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技术赋能让治理更精准。华南农业大学团队研发的“航天宝”微生物菌剂生产基地在凤安镇投产,首批8500升菌剂已用于改良土壤,预计提升作物产量15%;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推动的“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为紫金输送163名技术技能人才。紫金县“双百行动”工作组负责人感慨:“高校不仅带来技术,更培育了内生动力。”

紫金县以“共建”凝聚合力,以“共治”破解难题,以“共享”温暖民心。当治理创新的种子在城乡落地生根,这片红色土地正以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为“百千万工程”写下生动注脚。

撰文:张浩森 通讯员 黄从高 甘建楼

编辑 牛攀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