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红树林的橙色身影:“生态哨兵”揭秘“蓝色碳库”

作者 黄叙浩 2025-08-04 13:20

在盘旋的无人机俯瞰镜头下,江门新六围外侧茂密的红树林间,跃动着点点橙色身影——他们是被喻为“生态哨兵”的自然资源部珠海海洋中心生态调查队员。每年盛夏,这支队伍便深入粤西的红树林、盐沼湿地与海草床生态系统,在艰苦环境中揭开“蓝色碳库”的生态奥秘。

调查队员在新六围红树林间穿行。

调查队员在新六围红树林间穿行。

2025年,珠海海洋中心生态调查队开展“滨海新区新六围红树林营造与保育工程”实施前的本底调查,旨在为后续科学评估修复成效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珠海海洋中心将通过项目实施前、中、后的持续跟踪监测与对比,掌握修复区原有红树林的群落结构、健康情况和碳汇能力,并在修复后重点关注新营造红树林植株的存活率、生长速度、碳汇能力和健康状况,为科学评估红树林修复工程修复成效、碳汇价值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

烈日潮汐间的“生态铁军”

7月15日正午,烈日灼烧着整个大地,江门新六围红树林区的潮水尚未完全退去,珠海海洋中心的队员们已全副武装,踏入这片高温、高湿的泥沼密林。完成高潮带样方调查后,他们扛着水质采样器、沉积物柱状采泥器、底栖生物采样框等沉重设备,艰难跋涉数百米,向红树林深处的中、低潮带挺进。

江门新会新六围红树林。

江门新会新六围红树林。

时间紧迫,7月17日下午,潮水开始上涨,队员们仍在新六围红树林齐腰深的泥水中争分夺秒。为抢在逼近广东沿岸的6号台风“韦帕”登陆前完成关键断面的采样,他们坚持作业,直至潮位逼近警戒线才携设备撤离。这一幕,正是珠海海洋中心生态调查团队开展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的日常缩影。

泥沼密林中的极限挑战

被誉为“海岸卫士”和“海上森林”的红树林,不仅能抵御风浪、固岸护堤,也是地球上生产力极高、生物多样性极丰富的生态系统,是至关重要的“蓝色碳汇”。

深入红树林深处开展外业调查,不仅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还需克服各种心理障碍。红树林多生于泥质潮滩,植株茂密、蚊虫肆虐,交通工具无法抵达,调查人员需携带各类调查装备在黏稠泥沼中跋涉数百米。

开展红树林水质样品采集。

开展红树林水质样品采集。

开展调查时,队员们还必须严格遵循潮汐规律采样,与时间赛跑。他们需要抓住短暂的低潮期在裸露滩涂上完成植被样方、底栖生物采集和沉积物取样;待潮水上涨,又需争分夺秒进行水质采样。队员们的考验远不止于此:高温高湿、烈日暴晒是野外调查时的常态;嗜血的蚊虫和蚂蚁的叮咬也屡见不鲜;密林深处隐匿的海蛇也需时刻警惕。这些艰辛与风险是队员们每一次开展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野外调查的“必修课”。

科技赋能,守护未来

近年来,珠海海洋中心根据南海局的部署,将生态监测重点聚焦生态修复与“蓝色碳库”,持续开展湛江、茂名、江门、珠海等地的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跟踪监测。从粤西茂密的红树林到星罗棋布的海草床与盐沼湿地,都印刻着珠海海洋中心调查队员深浅不一的足迹。

面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常态化监测的挑战与长远需求,珠海海洋中心正积极谋划,使用科技创新方式更好地开展典型生态系统调查。现已全面实现通过无人机航测方式开展典型生态系统分布面积、威胁因素调查及高程测量。未来,拟进一步布局多光谱镜头、碳通量监测设备、无人船及自动化连续监测设备等,着力解决典型生态系统植被斑块分类、碳通量监测及长期连续数据获取等关键问题。

调查队员在使用无人机遥测方式开展典型生态系统调查。

调查队员在使用无人机遥测方式开展典型生态系统调查。

科技的发展使得调查方式日新月异,但针对红树林的植被样方调查和底栖生物、沉积物等核心数据的采集,仍需人员深入实地。这意味着,珠海海洋中心的“生态哨兵”们需继续克服重重险阻,以坚韧的毅力与辛勤的汗水守护这片珍贵的“海上森林”与“蓝色碳库”,为解开生态密码、筑牢生态屏障提供不竭的动力。

南方+记者 黄叙浩

通讯员 彭亚兰 汤长宽

编辑 童慧 王瑾
校对 刘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