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四个老街景点打卡,就能兑换AR明信片!”7月17日,湛江市赤坎区大通街六号码头旁人声鼎沸。在中山街道指导下,三和社区联合“赤埠新姿——文旅创意重塑突击队”(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共同策划的“赤埠新韵・集章游”活动火热开启,校地联动的创新实践,让百年老街的文化底蕴在互动体验中焕发新生。
政企社校联动搭起文化传播舞台
这场浸润着本土情怀的文化活动,是中山街道深化“百千万工程”、推动校地协同的生动注脚。从活动构思到落地执行,中山街道全程统筹指导,三和社区主动对接资源,最终联合大学生突击队将摊位设在六号码头——这个由海洋蜕变为陆地的“历史坐标”,既见证着赤坎古商埠的沧桑变迁,也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文化纽带。
“街道鼓励我们打破壁垒,整合高校创意资源与社区在地优势。”三和社区负责人介绍,从前期调研老街文化资源,到与大学生团队共同设计活动方案,再到协调场地、组织宣传,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让这场文化活动既有专业创意,又接市井地气。
青春创意赋能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活动现场,大学生突击队设计的文创产品成为吸睛焦点:纸袋上融合醒狮、水仙庙等文化符号,扇子复刻本利士多店的复古风貌,而一套AR明信片更是暗藏巧思——扫描湛江木偶戏、海味月饼等图案,便能通过动画直观感受非遗技艺与民俗风情。
“我们走访了12处老街景点,访谈了8位老居民,才提炼出这些文化元素。”突击队成员小方说,团队希望用年轻人擅长的设计语言和科技手段,让沉睡的历史资源“开口说话”。市民刘先生拿着明信片反复扫描,看着屏幕里跃动的木偶戏角色,不禁感叹:“原来老街的故事可以这么潮!”
趣味互动引流让老街魅力“被看见”
“在静园、南渡窑等9个景点选4处拍照打卡,即可兑换文创!”简单有趣的规则,让参与者化身“老街探索家”。平日里熟悉的骑楼街巷、古宅园林,因这场“集章游”被重新打量:有人驻足静园品读楹联,有人在南渡窑前追溯陶瓷历史,有人用镜头记录大通街的烟火日常。
“社区阿姨帮我们指路,老商户给我们讲六号码头的往事,这趟‘集章’收获太多了!”来自广东海洋大学的游客小林拿着刚兑换的文创扇子,兴奋地记录下体验感悟。三和社区工作人员则忙着为参与者指引路线:“看到年轻人愿意了解老街历史,我们打心底里高兴。”
文化传承接力校地协同共绘新篇
活动落幕时,近300名参与者带走了承载赤坎记忆的文创产品,更将老街故事装进了心里。中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是探索文旅融合的一次成功尝试,未来将持续推动校地合作,让大学生创意团队深度参与老街活化、文创开发等项目,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播者与传承者。
夕阳下,六号码头的摊位前仍有市民驻足翻看文创产品。从一把扇子、一套明信片,到一场互动体验,政企社校联动的微光,正照亮赤坎文化传承的新路径,为湛江建设文旅融合城市添上一抹鲜活的青春色彩。
撰文:周梦雅
通讯员 朱励奋 郑钧方 黄抒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