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疙瘩”到“金招牌”:英德“品质革命”激活百亿土特产新动能

作者 邱淑平;曾亮超;陈咏怀 2025-07-31 16:14

仲夏时节,英九庄园和积庆里的夏季茶青正被采收,通过特色化产品研发,夏茶被更高效率利用。

在西牛镇的竹林中,农户谢绍春将蚊香别在腰间,麻利精准地砍下麻竹笋,按部位拆解,“每一个部位都能用,都是宝。”

浛洸镇国道以南,万亩园区拔地而起,这是计划投资约22亿元的英德市绿色食品深加工专业园。园区内,麻竹笋加工车间、肉制品加工车间、冷链物流中心、屠宰场有序运行……

近年来,英德市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构建“2+2+N”十百亿农业产业体系,全力打造英德红茶、西牛麻竹笋两大百亿产业和清远鸡、丝苗米两个重点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蚕桑、蔬菜、甘蔗、肉鸽、水产养殖等N个特色产业。2024年,英德红茶产业产值突破90亿,麻竹笋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并成功打造了清远鸡、生猪、丝苗米等多个“十亿级”(产值)产业,实现农产品“丰产又丰收”。

茶农正在采茶。

茶农正在采茶。

标准化筑基:从“小散乱”到“有标尺”

萎凋、揉捻、发酵、干燥……英九庄园中央智能茶厂茶味飘香。这四大英德红茶生产核心工艺,曾依赖茶农“看天看色”的经验传承,如今在英九庄园迎来了全新蝶变。

“以前我们通过人工对茶叶进行工序的把控,但是人工始终会有误差,现在我们有50条智能萎凋槽,搭载华为智能检测技术,实时监测叶片含水量、温湿度,精准调控萎凋进程。从粗放的数量堆砌,变为数据驱动、可精准调控。日产能可达2万斤。”生产车间透净明亮,英九庄园文旅中心副总经理林晓丽介绍,该企业斥资逾亿元打造的中央智能茶厂,重构英德红茶生产流程,鲜叶入场、智能萎凋、机械揉捻、AI发酵、精准干燥、自动包装,全流程无缝衔接。

据悉,英九庄园中央智能茶厂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称号,拥有华南地区第一条最先进的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红条茶生产线。携手华为打造的5G+AI智能化生产线,斩获1项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年加工茶青能力250万斤,是广东省第一家应用“上云上”智能加工中控平台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英九庄园拥有华南地区第一条最先进的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红条茶生产线。

英九庄园拥有华南地区第一条最先进的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红条茶生产线。

英九庄园的智能化实践,正是英德红茶标准化体系落地的缩影。为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小散乱”格局,英德市2018年制定出台并实施使用《地理标志产品英德红茶》清远市地方标准,把英德红茶分为英德红条茶、英红九号红条茶、英德红碎茶三个类别。英德红茶·金毛毫作为国茶代表,更是高品质英德红茶的代表。

标准化浪潮同样席卷了西牛麻竹笋产业。“麻竹笋从我爷爷那辈开始就在种植,到现在农户之间已经形成规范种植经验。”谢绍春说,不仅如此,农户为了让更有品质的麻竹笋销售出去,如今在收笋的过程中更加注意技巧与手法。

据悉,英德市麻竹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涵盖西牛镇、石灰铺镇、浛洸镇、石牯塘镇、连江口镇,是英德市西牛麻竹笋产业发展核心区。目前,产业园内麻竹笋种植面积约36.41万亩。随着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12月,清远西牛麻竹笋产业首批行业标准正式发布,包括《清远西牛麻竹笋种植技术规程》等8个地方团体标准,为品牌建设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英德市麻竹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是西牛麻竹笋产业发展核心区。

英德市麻竹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是西牛麻竹笋产业发展核心区。

英德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园+标准化生产基地”协同发展的生产模式,积极申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构建大平台、大基地、大产业发展格局。目前,英德市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1个省级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中。产业园带动建成英德红茶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个,全市茶园规模化种植占比70%以上;建成省“菜篮子”基地16个,“粤字号”创新培优实践基点10个,广东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2个;建成省级美丽牧场3家,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21个。

产业链延伸:从“卖原料”到“造精品”

“这款茶啤在上市后很快售空,现在只剩下展出的存品。”林晓丽手中的啤酒饮品,是英德红茶与啤酒的结合,因风味独特,在宣传期间就受到了多方关注,“现在茶融入了人们更多生活场景”。

尽管英九庄园的红茶标准化生产,拥有严格质量把关,高端产品享誉市场,但同样的英德红茶,泡出来的味道却有差别。绿茶或宜久泡,但英德红茶却有严格的要求。英德石灰岩地区的水、白瓷盖碗、1:30的茶水比、不同茶叶要求的水温、不到10秒的出汤时间……一切都需精准把控,才会冲泡出最“对味”的茶。

由于太过精致的泡茶工序容易将更广大的客户群体拒之门外,为了解决英德红茶久泡容易苦涩的问题,英九庄园反复试验,特制冷泡茶粒,让工作繁忙的年轻人也能品到正宗的英德红茶。英九庄园还推出特色“茶咖”,通过红茶与咖啡搭配,捕捉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即使店面位置较为偏远,英九庄园的茶咖店铺仍在英德餐饮店排行中长居前位。

英九庄园推出英德红茶与啤酒结合的茶啤产品,因风味独特,在宣传期间就受到了多方关注。

英九庄园推出英德红茶与啤酒结合的茶啤产品,因风味独特,在宣传期间就受到了多方关注。

红旗茶厂则推出特色荔枝冷泡茶、红茶冰激凌、红茶鸡蛋仔、红茶宴等各式饮品、菜品,还有红茶皂、红茶香薰、红茶护手霜等新型产品,极大拓展了“红茶+”的想象力。

英德土特产正实现从“初级品”到“高附加值商品”的跨越。英德茶企一次次的探索和实验,红茶的多元创新让“一片叶子”焕发新生;对麻竹笋的深度开发,则让“一根竹子”从头到尾都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红油脆笋、泡椒脆笋……在英德市华笋食品有限公司,吃笋不再只是酸笋螺蛳粉、笋干焖猪肉,如今鲜笋的味道开袋即食。笋的不同部位还可制成糯米笋、清水笋等产品,笋筒更是宝贝,“不仅价格可观,还能大量远销海外。”谢绍春说。

每到收笋淡季,农户便会收集竹叶等,送去附近工厂回收。广东竹笙笙科技有限公司的竹屋里,竹味飘香,展示着以竹代塑生产的餐具、蛋托、竹粉饲料等产品。

“我们对竹子的年龄、品种等都不挑剔,通过磨成粉来制成各种环保产品。”广东竹笙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袁平介绍,有别于传统塑料制品,使用创新型专利配方全降解复合材料,以可再生竹纤维原材料为主,为环保献一份力。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该公司在“以竹代塑、竹碳中和及竹笋废料资源化利用”等领域中拥有6项关键核心技术,获得20项国家专利。

红油脆笋、泡椒脆笋……在英德市华笋食品有限公司,各种开袋即食脆笋琳琅满目。

红油脆笋、泡椒脆笋……在英德市华笋食品有限公司,各种开袋即食脆笋琳琅满目。

延伸产业链,做好深加工。据悉,2022年麻竹笋初加工率约80%,2024年华笋、粤笋、大粤北等企业分别新增1条深加工生产线,精深加工年产值从2022年8亿元达到2024年的25.76亿元,增长222%。

品牌化焕新:从“藏在深山”到“香飘中外”

巡游茶博会,“飞跃”广州小蛮腰,走进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亮相法国巴黎奥运会……英德红茶不再“藏在深山”。有好产品,更要有好销路。英德持续通过品牌文化赋能,拓展茶市场,运用“品牌规划+媒体宣传+举办活动+出访推荐+跨界融合”的联动模式,多渠道广泛宣传,不断提高英德红茶品牌影响力。

英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英德持续办好“英德红茶头采季”“全国茶业经济年会”“全民饮茶日”“国际茶日”等活动,结合本土民俗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IP。积极开展英德红茶“12221”市场体系建设,组织茶企“走南闯北”抱团参展,拓宽大湾区、西北、华北及北京、上海等重点省市、地区市场渠道。打造“英德红茶”区域公用品牌线上营销阵地,在电商平台开设英德红茶官方旗舰店。

英德持续办好“英德红茶头采季”“全国茶业经济年会”“全民饮茶日”“国际茶日”等活动。

英德持续办好“英德红茶头采季”“全国茶业经济年会”“全民饮茶日”“国际茶日”等活动。

在一系列组合拳的加持下,2025年,英德红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51.78亿元,首次跃居全国红茶类榜首,品牌影响力的提升直接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例如,英九庄园构建的“1+N+家庭农场”联合体,已带动1600余户茶农种植茶叶,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茶农们的“钱袋子”随着品牌价值一起鼓了起来。

品牌化的红利同样惠及麻竹笋产业。为了让西牛麻竹笋进一步打开销路,英德组织笋企走进四川、重庆、贵州等消费市场,开展以“蔬中珍品,魅力十竹”为主题的西牛麻竹笋推介活动,曾经“论筐卖”的麻竹笋,成了火锅店里的“香饽饽”。

英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英德探索建立“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经营机制,积极引导企业运用西牛麻竹笋统一品牌标识、统一宣传口径,抱团发展,逐步形成麻竹笋产业特有的品牌矩阵。80余家生产经营单位统一使用“西牛麻竹笋”商标,巨元孖宝、华笋食品等企业的产品贴上地理标志后,不仅在国内商超占据一席之地,更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品牌打响后,受益最多的是农户。目前,英德全市麻竹笋从业人员近17万人,近三年增长54%。英德市麻竹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00元,麻竹笋产业辐射带动农户约1.33万户。“通过种植麻竹笋,我们家的收入能够完全覆盖日常用度、儿童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更重要的是,我的时间可以解放出来,去进一步探索拓展麻竹笋价值的方法。”谢绍春说。

目前,英德市麻竹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麻竹笋种植面积约36.41万亩。

目前,英德市麻竹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麻竹笋种植面积约36.41万亩。

从区域特产到国际名片,英德的品牌化之路,不仅让“土疙瘩”有了响亮的“身份标签”,更通过联农带农机制,让产业红利扎根乡村。当品牌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金招牌”就成了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策划:达海军

统筹:焦莹

采写:邱淑平 陈咏怀

摄影:曾亮超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叶镇祖
校对 蓝淑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