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振波:为民调解,敢接“烫手山芋”|松湖星火先锋

作者 向熙航;韦基礼 2025-07-18 18:51

“尽职是一种义务,尽责是一种态度。”这句话不仅是叶振波的座右铭,更是他多年来一以贯之的工作信条。

在叶振波看来,“尽职”是完成岗位职责、遵守职业规范,是工作的基本要求;而“尽责”则不仅限于完成任务,更强调主动担当、精益求精,意味着不仅“做完”,还要“做好”。

“综治维稳的核心职责就是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协调各方资源力量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应急事件处置、平安建设等工作中形成合力。”叶振波说。

 “调解专家”:在法理情间寻找最优解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综治维稳工作尤需在矛盾纠纷调解这道“必答题”上精准发力。

“工头跑了,我们的工资找谁要?”“小区停车位的退费怎么要回来?”“工伤赔偿谈不拢怎么办?”......面对群众带着焦虑与期盼的诉求,综治中心的工作人员如同“调解专家”,用专业与温情在法与理、情与义之间寻找最优解。

叶振波正是这支“调解专家”队伍中的优秀代表。“处理矛盾纠纷,要快速锁定关键部门;面对复杂诉求,需耐心解析、建立信任,明确告知处理流程。”叶振波总结道。

去年8月份,园区某工地一名工人在工伤休养期间死亡,死者家属与用人企业因工伤认定、赔偿标准分歧,多轮协商未果。持续的僵局导致家属深陷经济与精神困境,企业也面临形象受损、员工人心不稳等问题。

当纠纷双方来到综治中心信访窗口寻求帮助时,叶振波敏锐意识到这是一起涉及多领域的复合型纠纷。他随即带领同事第一时间启动“吹哨报到”机制,联合信访、社保、法庭等部门,组建专项调解小组。

调解小组立即就该事件是否构成工伤进行专业研判,结合多方论证明确事件性质,为后续调解工作厘清法律界限和调解方向。

在明确事件性质后,调解小组从“法、理、情”三方面着手:信访部门负责疏导情绪,社保部门解读赔偿标准,法庭则以案释法。经过多轮调解,最终在5天内成功促成双方达成协议,这一高效调解工作获得了家属和企业的高度认可。

 “治理多面手”:统筹协调筑牢平安防线

松山湖综治中心的信访大厅,是园区矛盾诉求涌动的“前哨站”。

在这里,叶振波和他的同事每天直面老百姓最急切的心声与诉求。面对带着焦虑、困惑甚至不满情绪而来的群众,他们既是倾听者,也是协调员。

在综治一线,劳资纠纷、物业矛盾、邻里冲突……各种复杂情况层出不穷。面对这些“烫手山芋”,叶振波总结出一套工作方法:日常工作中,首先要注重学习和经验总结。对于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需要快速把握诉求核心,明确解决方向和工作方法。“不同类型的问题需要统筹不同的资源力量化解。”叶振波说。

作为组长,叶振波不仅冲锋在前,更是团队的“大脑”和“笔杆子”。近三年来,他累计起草上报各类工作方案、风险研判报告、专项行动总结等信息材料160余篇,为上级决策和部门协同提供了坚实支撑。他统筹参与排查化解的各类矛盾纠纷案件超过200宗,将大量不稳定因素消弭于萌芽。

在筑牢“硬防线”的同时,叶振波也深知“软环境”的重要。他带领团队持续深化平安建设,每年组织超过12场各类平安建设主题讲座和宣传活动,足迹遍布园区企业、学校、社区;创新活动形式、注重互动,让安全知识不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融入居民生活的常识。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努力,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意识和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为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松山湖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十九载湖里人”:初心如磐见证蝶变

“入了党,肩上就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自2014年成为党员以来,叶振波始终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表示,党员不仅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更要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无论是抢险救灾,还是矛盾调解,党员必须冲在前面,这是我们的使命。”

叶振波先后在计生业务、广告业务审批、综治维稳等多个岗位工作。从计生服务到城市治理,再到矛盾纠纷化解,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使他在实践中认识到,每个基层岗位都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环节,需要站在政府职能与群众需求的双重角度思考问题,形成“小岗位服务大民生”的职业认知。

“来湖工作已经19年了,我有幸成为松山湖发展的见证者和建设者。”叶振波感慨道,“松山湖已成为东莞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看到自己为之奋斗的地方变得越来越好,感到由衷的开心”。

从刚来到松山湖的青涩小伙,到如今能独当一面的综治骨干,叶振波见证了松山湖从一片荔枝林到创新高地的蝶变。而他自己,也在这片创新热土上,用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浇筑着基层治理的坚实根基。

“党员的身份赋予我责任,园区的沃土滋养我成长。未来我将继续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宗旨,以实际行动诠释党员的责任担当。”叶振波说。

撰文:向熙航 韦基礼

图片:向熙航 部分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黎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