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能用这个‘新手’抓葡萄,还能自己端碗吃饭。”35岁的东北小伙李先生握着自己“失而复得”的右手感慨地说道。
就在几个月前,李先生的右手被数百吨重的冲床严重压伤,濒临截肢,在清远市人民医院创伤中心、骨科三区的医护团队紧急救治下,通过高难度的急诊手再造手术,为他重塑“新手”。
11小时急诊手再造
李先生在清远一家机械厂从事冲压操作工作,事发当天,他像往常一样在车间作业,不料一时疏忽,右手不慎卷入数百吨重的冲床。工友们见状,立即关停机器,将他受伤的右手从机器中移出,并紧急用敷料包裹后送往清远市人民医院创伤中心。
打开敷料的那一刻,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急诊医生,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李先生的右手损伤十分严重,整个手掌被冲床压没了,没有骨头,仅剩挫灭的肌腱、皮肤连接着4个手指与近端手臂,4个手指悬在空中,晃来晃去。
李先生被送到清远市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后,医院立即启动创伤救治绿色通道。从患者入院到完善所有检查、术前准备,仅仅用了30分钟。随后,李先生被迅速推入手术室,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治开始。
“患者右手毁损严重,濒临截肢。”清远市人民医院骨科三区主任、主任医师夏晓丹说,这一阶段的首要目标是恢复离断或濒死组织的血运,重建骨骼的稳定性、修复主要肌腱的动力通道,尽可能恢复手部抓、握、捏等基本功能。
手术开始后,团队首先对李先生的右手进行彻底清创,去除坏死、污染的组织,为后续手术创造条件。清创过程中,医生们发现4个手指中,有3个相对完整,这为手术保留了宝贵的“原材料”。
接下来,团队展开了一系列精细操作,重建了3个手指的骨性结构,功能性屈指肌腱及伸指肌腱,尤其是对功能至关重要的拇长屈肌腱、拇长伸肌腱等,其修复直接关系到手指能否灵活屈伸。
“由于患者手掌和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严重,我们从大腿上切了部分皮瓣进行移植。”夏晓丹说,团队采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穿支皮瓣技术进行一期重建,桥接了手指动脉血管的缺损,重建手指血液循环。这项技术不仅能覆盖创面,更重要的是可以桥接手指动脉血管的缺损,重建手指的血液循环,为手指的存活和功能恢复提供保障。
整个手术历时11小时,医护人员始终保持高度专注,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术后,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李先生的手部功能逐渐恢复。
“虽然只是三根手指,但起码可以自己拿点小物件。”如今,李先生已经能用这只“新手”抓握葡萄、端碗吃饭,他对手术效果十分满意。
再造技术为患者带来更好选择
“在显微外科技术出现之前,像李先生这样的情况,通常是要截肢的,而截肢之后只能安装肌电假手。”夏晓丹介绍,对于上肢截肢患者,肌电假手是目前主流的康复辅助器具之一,但与再造手相比,它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肌电假手的控制可靠性不足,当运动模式超过3种时,信号识别率会下降20%–30%;肌电假手的成本与维护负担也较高。不仅如此,长期使用还存在舒适度缺陷,硅胶套透气性差易导致皮肤炎症,电极长期接触可能引发过敏。
“相比之下,再造手不仅没有上述缺点,而且外观更接近正常,功能恢复更理想。”夏晓丹说道。
急诊手再造是一项极其复杂且具有高难度的综合手术,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夏晓丹介绍,首先,伤情复杂多变。手部毁损伤往往合并多种组织损伤,清创判断困难。其次,手术时间长,技术要求高,医生不仅要熟悉手部解剖结构,还要能熟练运用各种修复和重建技术。
“团队的配合也很重要。”夏晓丹表示,手术的成功离不开经验丰富的显微外科医生、麻醉师、护士团队的紧密配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手术进程和效果。
术后抗感染治疗和护理至关重要。患者术后面临血管危象(血栓、痉挛)的高风险,需要严密监护,一旦发现异常必须及时处理。
清远市人民医院创伤中心、骨科三区在严重肢体毁损伤和离断伤领域拥有丰富的保肢救治经验,常规开展断肢(指)再植术、拇指再造术、复杂创面修复术、游离皮瓣技术、上肢畸形矫正及肢体功能重建手术等。其中,游离皮瓣技术及拇手指再造、手再造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夏晓丹表示,科室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为更多患者保住肢体、恢复功能,做好清远人民的“手”护神。
文/图:陈之瑜 黄剑琴 通讯员 彭可明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