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紫金县作为粤北生态发展区的重要县域,紧抓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机遇,以“三年初见成效”为目标,围绕县域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民生福祉、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五大核心任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年来,紫金县通过特色产业突围、城乡功能互补、生态价值转化等实践,初步形成可复制的“山区县振兴路径”。值此关键节点,南方日报、南方+河源新闻部联合紫金县委办推出系列报道,解码紫金如何以“百千万工程”为笔,绘就城乡融合发展美丽画卷。
“以前办个营业执照要跑县城,现在家门口15分钟搞定。”紫金县蓝塘镇便民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专区,企业主陈伟强正将一沓材料递进窗口,指着墙上流程图感慨。这个整合了上百项涉企服务的专区,正是紫金县“机制破局”三年攻坚的缩影。
受访者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从政务服务下沉到教育帮扶创新,从土地整治到国企改革,一场以“机制创新+人才引育”为核心的变革,正在为紫金县发展注入新动能。
服务下沉与资源盘活
构建城乡融合新支点
蓝塘镇企业服务专区上,“164项涉企服务集成就近办”的红色标识格外醒目。该专区整合多部门资源,设置企业咨询窗口、企业服务综合窗口和企业诉求专窗三大核心功能窗口,形成“咨询—办理—反馈”闭环体系,全力推动涉企事项集成就近办理。目前,“就近好办”改革稳步推进,推动546项政务服务事项下放至乡镇。
“以前办个营业执照要跑县城两三趟,现在专区有干部手把手指导,材料一次就过。”从龙华区返乡创业的紫金青年张先生开心说道。这种“跨域通办”的便利,得益于紫金与深圳龙华区、惠州等21个地区建立的政务联盟,4000余项业务实现“一网通办”。
受访者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更深远变化发生在教育领域。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作为深圳市龙华区跨区域教育帮扶的重点项目,学校创新采用“全口径、组团式、融入式”委托管理模式,由深圳市龙华区派驻管理团队与教师队伍,深圳市龙华区民治中学教育集团全程主导办学,通过植入先进教育理念与管理经验,实现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该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总投资1.5亿元。2021年9月开学以来,学校中考“三率一平”连续三年排名全市前列;2024年包揽全县所有学科平均分最高分,12名学生进入全市前200名;今年,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被教育部办公厅确定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创造了山区教育“逆袭”的动人故事。
土地焕新与资本赋能
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蓝塘产业新城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现场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对连片农用地进行平整。这个采用“蓝塘镇+全县”的“1+15”模式的整治工程,已谋划子项目180个,总投资98亿元。在蓝塘试点区域,8个在建项目完成投资5460万元,生态修复面积超2公顷,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产业园区扩容。
依法保护进城农民“三权”,有序推进“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完成宅基地登记发证77398宗,登记发证率99.50%。
受访者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过去宅基地审批流程复杂,现在手机点几下就能备案。”紫城镇中洞村村民黄先生展示着刚拿到的宅基地审批单。自出台《紫金县农村宅基地审批工作指引》以来,该县严格落实“一户一宅”优化宅基地审批管理流程,线上备案系统让“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2023年以来,农村宅基地审批受理3007宗、审批通过2511宗,线上审批(备案)853宗。此外,为依法保护进城农民“三权”,有序推进“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完成宅基地登记发证77398宗,登记发证率99.50%。
资本市场的活力同样涌动。紫金县名优土特产有限公司展厅里,200余种特色产品整齐排列,直播间每日订单火爆,让紫金辣椒酱、铁锅等“土字号”产品变身“网红爆款”。该公司成立于2024年,属紫金县国资平台,该县制定《紫金县县属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创新构建“1+2+N”国有企业管理体系,在全市率先设立紫金县两山资源开发管理有限公司,组建紫金县“名优”土特产有限公司,有效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同时,该公司通过“线上电商平台+线下展销平台”双渠道运营,整合35家供应商资源,自 2024年10 月正式运营以来,累计销售额已突破 40 万元,初步实现了土特产品牌价值提升与市场规模拓展的双向推进。在金融领域,创新推出“蝉茶贷”、惠农e贷、乡村振兴建设贷、农业龙头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投放贷款148.72亿元,存贷比达61.88%,设立的15亿元产业投资基金更吸引多个重点项目落地。
晨光中的蓝塘产业新城,塔吊与青山相映,政务专区的高效、教育帮扶的突破、土地整治的盘活、国资平台的创新,正汇聚成紫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这场以机制破局为引领的变革,不仅让群众办事更顺、土地更活、资本更畅,更让一个山区县在“百千万工程”中走出特色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撰文:张浩森 黄从高 甘建楼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