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职业技术学院“锦创织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日前走进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开展为期五天的实践行动。青年学子们以脚步丈量乡土,以专业赋能非遗,在壮锦的经纬交错间,探寻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与民族情感共鸣的融合路径。
创意赋能
共绘壮锦时尚新图景
壮族织锦技艺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聚焦壮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突击队队员们与坚守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深入对话,了解传统纹样背后的民族故事与织造智慧;走访当地村干部与村民,倾听他们对壮锦产业发展的期盼与建议。
壮族绣娘。曾亮超 摄
壮族绣娘。曾亮超 摄
突击队队员与非遗传承人对话,了解壮锦知识。严雨柔 摄
突击队队员与非遗传承人对话,了解壮锦知识。严雨柔 摄
通过详实调研,团队系统梳理了连山壮锦在当代面临的机遇挑战,重点探讨了如何借助数字化传播、文旅融合、市场拓展等多元化路径,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使其成为驱动连山乡村振兴、促进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引擎。
依托纺织品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优势,突击队队员们与壮锦传承人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界”合作。工作坊内,古老的织机旁摆放着现代化的设计图纸。学生们虚心求教传统技艺的精髓,传承人则对年轻人带来的新颖设计理念表现出浓厚兴趣。
双方共同探讨如何将花草、鸟类等经典壮锦元素巧妙融入现代服装、饰品及生活用品设计。短短数日,碰撞出多款兼具民族特色与时尚气息的创新设计稿,为壮锦产品突破传统边界、走向更广阔市场提供了宝贵的青年创意样本。
以心为桥
情牵两岸和华裔同胞
实践期间,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台湾及全国各地的华裔青年寻根团。“锦创织梦”突击队队员们迅速转换角色,化身热情的文化讲解员和非遗体验指导老师。他们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壮锦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手把手指导华裔同胞体验织锦的奥妙。
穿梭的彩线,共同的专注,拉近了彼此心灵的距离。青年们在共同触摸民族技艺的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脉与情感共鸣,以实际行动服务同胞,为增进理解、深化情谊搭建了一座无形的“心桥”。
“锦创织梦”突击队的连山之行,是高校学子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鲜活实践。他们以壮锦为媒,不仅深度参与了非遗活态保护与创新性发展的探索,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用真诚与专业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心灵契合,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南方+记者 黄津 通讯员李子嫣 苏丹源 苏小丹 盛超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