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聪:从四个方面书写江门特色的“蓝色粮仓”新篇章

江门来论 2025-07-15 06:31

江门作为全省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海域面积达4880平方公里,坐拥川山群岛,有大陆岸线长、海岛数量多、滩涂面积大等海洋资源禀赋优势,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条件优越、正当其时。近年来,江门聚焦“种业+养殖”的双轮驱动模式,全力打造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蓝色粮仓”建设稳步推进、成效显著,海洋牧场也已经成为江门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增长点。

在渔业种业发展方面,江门渔业种业企业集群已初具规模,相关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研发,新培育出了多种高价值海水养殖品种。在海水养殖产出方面,随着新型深水网箱和智慧养殖模式的推广应用,江门海水养殖产量增速连年位居全省前列,做到了量增质优。此外,江门还积极探索“渔旅融合”新模式,通过建设海钓基地等方式将海上休闲运动与渔业养殖结合起来,初步实现了海洋文旅与海洋牧场的融合发展。

综合来看,以“台山1号”和“湾区伶仃”号等为典型的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江门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也应注意到,江门打造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产业链体系不完整、海产品深加工能力待提升、高附加值环节嵌入度不足、有影响力的头部企业不多等方面,亟待通过优化海洋生产力布局、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等方式推动江门从海洋资源大市转变为海洋产业强市。为了进一步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书写具有江门特色的“蓝色粮仓”新篇章,可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强化科技赋能,推广新型智慧养殖模式。鼓励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更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聚焦深远海养殖工船、抗风浪网箱、智能养殖系统等核心装备及软件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立足“台山1号”等现代化养殖平台,推动智慧海产养殖模式的迭代升级,通过推广应用智能投喂、环境监测、病害预警等数字化系统,实现海产养殖的全流程自动化管理。在推广新型智慧养殖的同时,探索“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等集约式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强化科技赋能为更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全链条示范性集群。一方面,依托银洲湖、广海湾的产业集聚优势,打造海工装备产业示范园区,形成“海工装备制造+智慧深海养殖+海洋服务配套”的产业生态集群。另一方面,以实现海洋牧场育种、养殖、加工、消费的深度融合为导向,通过建设现代水产种业基地、推广智慧养殖模式、开展海产品精深加工、挖掘渔业文旅特色等方式,构建贯穿上中下游各环节的“水产种业—智慧养殖—精深加工—渔旅融合”一体化产业链。通过打造“蓝色粮仓”全链条示范性产业集群,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深化区域合作,加强深江海洋经济联动。深圳致力于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涉海经营主体数量庞大、海洋工业增加值与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快、海洋科技研发实力雄厚,深化深江海洋经济联动对于江门打造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大有裨益。为此,应当用好用足“大桥经济”红利,将海洋经济作为深江产业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通过深江共建与现代化海洋牧场相关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海工装备产业基地、海洋金融服务中心、海洋人才培养基地等,引导深圳更多涉海资金、技术、人才、产业等要素服务于江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海洋牧场支持体系。探索能够有效激发涉海经营主体市场活力的体制机制,通过制定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中长期规划、出台海洋牧场建设专项扶持政策、设立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鼓励更多具备条件、符合资质的涉海经营主体参与现代化海洋牧场开发建设。立足构建“海洋政策—海洋科技—海洋产业—海洋金融—海洋人才”的五位一体支持体系,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全要素、全链条、全流程保障。通过多维度赋能、体系化支持,推动江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实现装备智能化突破、产业链生态化延伸、区域协同化发展的三重跃升,打造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江门范本”。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永聪)

编辑 梁洁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