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牌早已把触角伸向生活的每个角落。这些物品看起来平平无奇,价格却令人咋舌。一条爱马仕的毛毯标价上万,一个蒂芙尼曲别针敢卖1500元。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奢侈品牌的天价日常用品。
(巴黎世家官网截图)
(巴黎世家官网截图)
巴黎世家推出的像是男士平角裤裁切而成的女士超短迷你裙,售价4500元,而看起来普通的发夹套装3500元;MIU MIU推出的3双袜套,售价4600元;CELINE推出的黄铜圆珠笔卖9100元,4.5公斤壶铃卖24500元……各种普通的日常物品贴上奢侈品牌的logo,在奢侈品牌官网售卖,就敢卖出天价。
奢侈品牌热衷于将日常用品改头换面,既为拓展产品线,挖掘新利润点,也希望借独特设计维持品牌热度,卖出天价虽引发争议,但网友的热烈讨论也为品牌做了免费宣传。
而不差钱的高净值人士,为彰显身份也乐于尝鲜。不过,若奢侈品牌无法以品牌效应支撑溢价,奢侈的调性丢失,还有谁会掏钱购买它们那些“奇葩”产品呢?
奢侈品牌盯上日用品
人们总以为奢侈品只卖包包、礼服这些光鲜亮丽的东西,那些摆在橱窗里的鳄鱼皮包、柜台里闪着光的钻石腕表,才是奢侈品牌的标配,而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似乎与它们无关。
事实并非如此——奢侈品牌早已把触角伸向生活的每个角落。你会在它们的货架上找到纯棉毛巾、陶瓷咖啡杯,甚至一个印着logo的发夹。
这些物品看起来平平无奇,价格却令人咋舌。一条爱马仕的毛毯标价上万,一个蒂芙尼曲别针敢卖1500元。
奢侈品牌盯上日常用品,背后有清晰的商业逻辑。
首先是拓展市场的需求。传统奢侈品消费群体有限,高端包包、服饰价格高,目标客户多为高收入人群,市场规模增长遇到瓶颈。
日常用品属于高频消费品类,人人都有需求,价格不至于高不可攀,能吸引更广的消费群体。
比如刚入职场的年轻人,买不起几万的手袋,却可能愿意花几百元买一条设计独特的品牌内裤,或是一套印有品牌标志的精致餐具。这一策略降低了消费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奢侈品,培养潜在客户。
其次是挖掘新的利润点。
日常用品原材料成本不高,定价却能延续品牌的高端定位,利润空间十分可观。一条普通内裤使用独特的剪裁、面料或标志性设计,成本也许几元或十几元,贴上奢侈品牌的标签,价格可以翻几十倍甚至更多。
比如不久前巴黎世家2025秋季系列一款售价4500元的深蓝色女性迷你短裙,看着就像是将男士内裤的裆部剪开,保留原有轮廓,仅在腰头缝上品牌标识,便完成了从内衣到外衣的“蜕变”。
这款单品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群嘲”,然而很快官网就显示,该款式已经售罄。
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实用功能,更是品牌带来的身份认同和情感满足。这种高附加值的产品,为品牌创造了新的盈利来源。
再则,这也是维持品牌热度的需要。
在社交媒体时代,话题度就是关注度。奢侈品推出颠覆传统认知的日常用品,往往因设计大胆、反差感强烈而引发网友热议。
即便有人觉得“看不懂”“智商税”,但讨论本身就是免费的广告,让品牌持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保持活跃度。
在社交媒体时代,这种营销策略成为传统广告的重要补充。年轻消费者通过自发地分享、讨论甚至吐槽品牌内容,无形中成为品牌传播的参与者。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谨防让品牌变“low”
奢侈品盯上的一些日用品卖得死贵,却常常卖得不错。论材质未必比普通用品优越多少,论功能也是日用品的功能,真正打动消费者的,是附着在商品之上的品牌价值。
奢侈品牌如同一个精心搭建的价值城堡。百年传承的工艺故事、明星名流的带货效应、时尚秀场的光环加持,共同构建起“高端”“稀缺”“精致”等品牌形象。
消费者购买一件印着品牌标志的日用品,本质上是在进行一场价值置换——用货币换取品牌所承载的社会认同。
就比如,普通发夹是用来夹头发的,但一只印着巴黎世家logo的天价发夹,还是一种“身份铭牌”;普通餐具只是用餐工具时,爱马仕餐瓷却化身为餐桌上的“品位宣言”……消费者购买的不只是商品,还有商品所赋予的社会标签。
奢侈品牌所塑造的高端、独特、成功的品牌人格,与许多消费者对自身的期待相吻合。
甚至,一些有钱的消费者“只买贵的”,便宜的他们还看不上呢。
消费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凡勃伦效应”,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反映的是人们的炫耀性消费心理。与红毯上的华丽礼服相比,日用品的炫示更低调、更日常、更具渗透力。
然而,有钱人的钱再好赚,奢侈品牌在日用品领域的延伸,也必须守住“格调红线”。
奢侈品的核心魅力,是一种“距离感”。
精致的工艺、限量的款式、艺术化的设计、昂贵的价格,都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可望而不可及”的印象。这种距离感,不是疏离,而是一种价值符号,让消费者觉得,拥有该品牌的产品,是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是身份与品味的象征。
若奢侈品牌为短期利益而盲目扩张日用品赛道,后果堪忧。当消费者看到品牌频繁推出日常小物件,难免产生“靠卖小物件赚钱”的印象。
如果是为了流量和热度,各种降低格调的博眼球,就像把玻璃花瓶换成塑料摆件,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会逐渐改变,不再将其与高端、奢华联系在一起,而是觉得它“哗众取宠”。一旦消费者觉得某奢侈品牌low,这将是该品牌的末日时刻——鲜有人再愿意为品牌支付溢价。
可见,奢侈品牌日用品系列的存在,应是品牌价值的延伸而非取代。它可以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让更多潜在消费者触摸到品牌的温度。
比如,在一条毛巾上体现品牌的经典设计元素,在一个香薰中融入品牌的独特香调,加深他们对品牌的认同,转化为品牌未来的高净值客户。
总之,这个世界的消费本就是参差的。有人愿意花4500元购买巴黎世家平角裤裁成的裙子,有人在购物软件囤1条几块钱的内裤。
有钱人的钱太好赚,他们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别人也管不着;但对多数工薪族来说,一条能穿三季的内裤、一只摔不烂的发夹,远比印着logo的“身份铭牌”更实在。
各有各的穿法,各有各的舒坦,我们都在为消费做贡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