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广东科技头条 2025-11-20 17:54

去年6月,深中通道正式建成通车,打通了珠江口的关键一横,将两小时通行时间缩短至半小时内。

深中通道东起深圳,西至中山,跨过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全长24公里,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其中,海底隧道全长6.8公里,是当前世界上最长、最宽的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

近日,关于这条隧道建设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创毫米级世界安装纪录

车辆驶入西人工岛,一路向东,便潜入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隧道内,车流滚滚,快速通行。

建设深中通道时,受水运通航以及航空限高制约,自西人工岛以东,只能选择修建海底隧道。隧道由32个管节和1个最终接头连接而成,最深处约在海底40米。

回想起两年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安装完成的瞬间,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工程师吴玉刚依然难掩内心的喜悦。

与此前建成的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不同,深中通道的沉管隧道采用的是另一种结构——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型式,这种结构是国内首次应用、国际首次大规模应用。“这个新结构具有承载能力大、防水性能好、利于工业化建造等优点,但面临国内全链条技术空白的巨大挑战。”吴玉刚说。

【深中隧道】长约6.8公里,包含沉管段约5公里,是世界上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

【深中隧道】长约6.8公里,包含沉管段约5公里,是世界上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

从零起步,项目团队联合6家设计及施工参建央企、3所高校、2家国家级研究中心,开展了千余组试验,系统性研究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受力机理、设计方法及合理构造等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并通过足尺试验反复验证,历时4年,最终研发了超宽隔舱式钢壳混凝土组合新结构,首创了“纵横向隔板+栓钉+T形肋连接件”新型钢壳与混凝土高效界面连接构造系统,系统建立了设计理论,提出了钢壳100年耐久性保障体系,填补了国际技术空白,引领了世界组合结构新发展。

理论取得突破后,还须付诸实践。吴玉刚介绍,一节标准管节长165米、宽46米、高10.6米,内含2255个隔舱,需要填充2.9万立方米混凝土,足以灌满12个标准游泳池,其排水量达8万吨,相当于一艘中型航母的体量,用钢量约1.1万吨。若采用传统人工作业,质量与工效均无法满足项目需求。

为实现8万吨沉管高效高质量建造,项目团队以“智能制造”破题,在国内首次建设钢壳智能制造“四线一系统”,实现钢壳智能焊接、智能涂装,焊接一次合格率高达99%。同时,经过3年多的平行研究,成功研发了高稳健自流平自密实混凝土、混凝土智能浇筑机器人以及控制系统,智能机器人能自动行走、寻孔、控制浇筑速度,将单个管节预制周期缩短至29天,创造了一次填充密实度合格率高于99.95%、工效提升10倍等多项世界纪录。“实现了高精度、高效率、高质量智能建造,制造精度能达到毫米级。”他说。

光造好管节还不够,要把这些“巨无霸”安全运送到远在50公里开外的隧址,并使它们首尾相接、严丝合缝,确保“滴水不漏”,挑战前所未有。

为此,团队研发了世界首艘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以及管节深水智能化安装控制平台等装备。一体船是世界上安装能力最强、沉放精度最高、施工作业最高效、性能最先进的海底隧道沉管施工专用船舶,相比传统管节浮运安装方式,大幅减少了浮运航道的疏浚量,更加环保、经济。

自2020年6月17日完成首节沉管安装,至2023年6月11日海底隧道合龙,前后历时三年,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圆满收官。建设期间,项目团队创下连续7节、累计17节沉管实现近乎零偏差的毫米级安装世界纪录。“这些世界纪录靠的是我们综合国力实现的,相关技术经验也将为其他工程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吴玉刚说。

使用寿命可达100年

在海底40多米,隧道的运维面临着海水腐蚀、火灾风险等诸多挑战,如何保证巨型钢壳沉管“百年不朽”?

“前期扎实的工程建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是为了保证海底隧道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吴玉刚介绍,经过系列创新探索,海底隧道的使用寿命长达100年。建设团队在结构上创新采用“三明治”的设计,即内外双钢板做成隔舱,内部填充混凝土,加强整个结构的承载能力。此外,在常规钢结构防腐涂装基础上,沉管上还增加了牺牲阳极阴极保护和预留腐蚀厚度,提升整个结构在海水中的抗腐蚀能力。

实际上,长久的使用寿命,也离不开日常的严格管理与维护。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范传斌表示,通车以来,团队工作重心集中在管好、用好深中通道。

5月3日17时40分许,深中通道中山往深圳方向车辆行驶缓慢。

5月3日17时40分许,深中通道中山往深圳方向车辆行驶缓慢。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内,安装有各类传感器,能够主动、快速发现事故。如发生火灾,可以在路网调度中心远程一键开启隧道顶部的高压水雾、泡沫灭火系统,同时自动向消防、交警报警。通行中,车辆一旦有停车、车窗抛物等异常行为,深中通道的异常事件监测系统会同步感知和自动预警,通知路政等人员赶赴现场处理。

此外,机电工程师、轨道智能巡检机器人日常开展海底隧道的检查、设备监测、防火监测等运维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隐患,确保隧道的安全和稳定。

范传斌表示,一年多来,智能预警系统监测显示工程设施健康状况良好,所有指标均在设计标准范围之内,接下来,将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数据化手段,提升系统监测预警水平与能力。

采写:南方+记者 吴雅楠

编辑 胡冰
校对 马海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