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人员操控着切割机,在东向社区路面上精准地划出笔直的白痕。这是东莞市供水管网更新改造二期工程(中堂标段)施工现场的寻常一幕,却牵系着中堂镇13个村(社区)、总长377公里地下“血管”的升级更新。
作为响应东莞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举措,该工程总投资约1.48亿元,旨在降低管网漏损率、提高供水效率与居民生活品质,构建“从源头到龙头”的全链条安全保障体系。项目由市属国企东莞市城市工程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下称“城投公司”)以联合体形式,与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共同承接实施。
新管入户得先过“村关”
中堂镇的供水管网大多老旧,铸铁管管壁锈蚀剥落,渗漏严重。但新管入户,先得过“村关”。
城投公司项目经理邓海君站在围挡边,目光扫过占道施工的标识:“难点不在埋管,在敲开千家万户的门。”
工程覆盖13个村(社区),需协调村委、管线单位、临街商铺甚至沿线的每户村民。为此邓海君的团队人手配备了电动自行车,工作人员每日骑行超40公里穿梭于村落,电动车后座常备着管线图纸和协调函件。
项目团队成员每日骑行电动自行车穿梭于村落。
项目团队成员每日骑行电动自行车穿梭于村落。
“开工前一个月就要进村交底。”邓海君翻开施工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村民诉求:工厂门口需预留货车通道,学校路段暑期集中施工,切割作业避开午休时段……在商铺林立的工业中心路,团队将围挡宽度压缩至2米,用沙袋随时应对沟槽塌方;切割机在清晨8点后启动,夜间禁用高噪声设备。
最棘手的莫过于管线“打架”。江南社区施工时,两条DN600污水管间距仅1.8米,新供水管需从夹缝中穿过,环保部门以“间距不足”叫停施工。
江南社区施工现场。
江南社区施工现场。
项目组不得不连夜协调设计院调整方案,在污水管侧加设槽钢支护,连续召开专题会汇总优化方案后才获施工许可。“每道工序背后都是几十次沟通。”邓海君说。
流沙地里的“闪电战”
东莞夏季的持续降雨,让东泊东向社区巷道的流沙地质隐患彻底暴露——挖掘机刚掘开沟槽,侧壁泥沙便簌簌滑落。
“明天验收?槽早塌了!”现场施工员的对讲机里传来指令。一场与地质的赛跑旋即展开。
项目组随即启动“同步验槽”应急机制:立即通知监理工程师抵达现场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同时施工员指令工人进行管道安装。质检员在沟槽边测量管底高程,安全员则监测支护桩位移数据。
原本需要三天的“开挖-安全-验收-回填”工序,在当天24小时内就顺利完成。最后一截给水管完成回填后不久,现场开始下起了大雨。
东泊东向社区施工现场。
东泊东向社区施工现场。
“塌方风险倒逼出新流程。”邓海君指着陈屋村竣工图解释。这种在流沙地质中淬炼出的快速施工法,随后被推广复制到多个村落。例如,在四乡村,团队用此法提前完成管道敷设,率先进入1600余户水表安装阶段。
截至2025年8月22日,中堂标段已完成132公里管道安装,4300万元产值背后是200余次村委协调会与多次管线避让方案调整。这项纳入东莞市“供水一张网”的重点工程,正使13个村(社区)的管网供水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超3万户居民将迎来更高标准的饮用水。
项目经理与团队成员现场讨论村道管线走向。
项目经理与团队成员现场讨论村道管线走向。
城投公司在中堂管网建设的治水实践,恰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乡村的缩影——以基础设施“里子”撑起绿美乡村“面子”,用生态治理提升城乡发展“含金量”。新的供水管网投入使用后,不仅降低管网漏损率,将为市民提供更稳定、更优质的饮用水,真正做到让“放心水”流入千家万户,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撰文:蔡子航 何绮莹
受访单位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