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十五运会成为湾区故事走向世界的叙事平台

2025-09-30 20:22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视角,挖掘大型体育赛事驱动广州城市形象更新与传播的多维价值,在十五运会赛事赋能下持续丰富广州城市内涵,强化形象标识,为我国超大城市借助重大赛事实现形象迭代,提供经验借鉴和路径参照

文|殷立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云山学者、教授、阐释与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

   尹子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2025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力提速推进城市更新,通过全力办好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推动城市品质提升,拓展赛事的溢出效应。时隔24年,广州再度承办全运会,本次赛事由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联合主办,区域协同性和国际化定位突出,与广州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高度契合。广州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敢为人先、开放包容、求真务实的精神特质。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广州可以借助赛事进一步形塑城市品牌、丰富城市内涵,利用智媒技术创新城市叙事方式,向世界展示独特的湾区气质。

赛事为机:十五运会驱动城市形象塑造的逻辑机理

大型赛事的瞬时流量能放大城市形象的传播声量。从全球城市发展经验来看,大型赛事的高关注度是城市形象传播的“放大器”。在数字媒介重构传播逻辑、社交网络驱动全民传播的背景下,十五运会作为全国性体育盛会,其高关注度能为讲好广州故事、擦亮城市名片提供破圈契机。办赛事就是办城市,赛事的组织筹备、开闭幕式、竞技比拼等具象化场景都承载着城市特质,通过媒体报道、现场直播、社交媒体等渠道,广州的城市风貌、岭南文化底蕴、现代化建设成果、公共服务水平等都能被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

大型赛事的内涵凝练能凸显城市形象的标识特色。过去,广州凭借丰富的大型体育赛事承办经验,持续推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与地标形象深化。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开启城市“东进”步伐;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带动天河东部崛起,催生了奥体中心等功能性地标;2010年,广州亚运会打造了海心沙、广州塔等城市新地标。如今,十五运会对30个场馆实施低碳升级改造,让旧场馆重焕新活力,“微改造+可持续”举措进一步塑造了绿色建筑标识。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升级改造后,其花瓣状看台宛如“木棉盛放”,地域特色鲜明;被誉为“岭南体育文化活化石”的省人民体育场,在改造中融入骑楼柱式、岭南花窗等岭南建筑元素,并结合外围建筑升级,被打造成城市红色纪念文化轴线。可见,场馆的升级与改造处处彰显着岭南文化亮点,成为岭南文化标识的核心载体与具象表达。

大型赛事的情感联结能聚合城市形象的核心价值。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以中华白海豚为原型,展现团结互助的体育精神。会徽设计提取了木棉、紫荆、莲花的外形特征和色彩,代表粤港澳三地同心同向,成为传递“同根同源”理念的文化IP。广州与周边城市的跨区域合作,通过确立共同发展目标、推动资源共享,既强化了大湾区城市间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彰显了区域协同发展潜力,提升了大湾区的整体品牌形象;也使广州更好地发挥了作为大湾区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文化为体:十五运会凝聚城市文化动能的内涵禀赋

制度文化层面,以机制创新为支撑,筑牢湾区协同的文化根基。本届全运会积极探索“同频沟通、同心决策、同步执行”的“三地三同”联合办赛模式,在组织机制、项目布局和融合互动等方面探索并应用了多项赛事组织新模式,打造“湾区联动”体育共同体。通过建立常态化的联络机制,将“打破壁垒、协同共生”湾区发展理念转化为实际成果,不仅能推动赛事的高效组织和顺利实施,更彰显了粤港澳三地融合的人文价值,为大湾区未来发展积累宝贵的“全运经验”。

物质文化层面,以赛事经济为引擎,增强相关产业的文化活力。在城市空间更新层面,广州依托赛事需求统筹推进8大类291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活化场馆周边街区,显著改善了城市面貌,推动公共基础设施现代化升级。本次赛事还将广绣、广彩、榄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奖牌、礼服、官方特许商品等结合,将非遗工艺属性和赛事纪念属性相结合,通过赛事IP实现非遗的当代价值赋能。另外,赛事经济借助大型体育赛事的带动效应,推动相关产业从短期激活向常态化发展转型,拉动餐饮、文旅、零售、健身等消费领域增长,进一步凸显广州“千年商都”的文化底色。

精神文化层面,以全运精神为内核,实现城市品格的文化升维。本届全运会的突出亮点在于丰富的群众赛事,涵盖面向不同年龄段的群众体育活动,让不同群体皆能施展体育才华、尽显风采。同时,全面部署赛事保障工作,确保群众在赛事中更具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推动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发起全民参与的运动嘉年华活动,以全龄友好、全力保障、全民共享的群众赛事展现“开放包容”的精神。此外,以前沿技术重构赛事体验,以岭南美学丰富赛事内涵,以融合思维树立办赛标杆,“体育+艺术+科技”的融合办赛理念正是“敢为人先”精神的核心体现。再者,志愿服务一直是广州的城市名片,此次全运会的志愿服务以精准对接需求为导向,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向专业化、标准化升级,以实际行动传递城市温度,彰显“求真务实”的精神。

沟通为用:十五运会彰显湾区独特气质的传播路径

协同发力,推动价值传递和情感共鸣。要持续发挥粤港澳三地协同的制度优势,以专业媒体的深度叙事能力为支撑,一方面,深入挖掘赛事筹备组织的专业细节与城市更新成果,呈现广州精益求精的城市治理硬实力;另一方面,聚焦志愿服务中的暖心故事、体育人文中的鲜活场景,以小见大传递广州以人为本的民生温度,让城市形象更立体丰满。同时,联动社交媒体平台与新媒体传播矩阵,动态跟进赛事热点,主动设置传播议题,邀请运动员分享参赛经历、志愿者讲述服务感悟、观众记录观赛体验,同步发起线下线上联动活动。以多元内容为载体,凝练城市精神,持续升温赛事氛围,推动单向曝光转向双向共鸣。

智慧赋能,优化传播效率和观赛体验。顺应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等数字技术重塑传播生态的趋势,在技术加持下,通过自动精彩片段生成工具、8K超高清直播、云端编辑协作技术以及多机位回放系统,提升转播效率。同时,利用科技美学增添创意含量,对文化符号进行数字化转译,推动虚实场景融合,创新体育赛事数字化互动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既能为全球观众提供更丰富、更独特的观赛体验,也能集中展示广州在数字技术领域的创新实力。

精准定位,实现有效触达和文化认同。面向全运会国际传播的重点对象和区域,实施差异化传播策略。聚焦“家门口的国际受众”在粤外籍人士,采用体验式深度传播策略,让其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传播者。以岭南文化认同为纽带,深耕全球华人圈尤其是岭南文化圈的核心受众,发挥全运会连接海内外侨胞的桥梁作用,激发侨胞的情感共鸣。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内外”的区位优势,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为重点辐射区域,通过多语种传播展示粤港澳协同办赛的成果,既彰显大湾区的合作实力,更凸显广州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开放形象。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理论频道


编辑 李育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