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1万里,一场“双向奔赴”,发于南海之滨,会于天山之南。
2010年,相隔万里的广东与新疆喀什跨越山海,携手走到一起,开启新一段粤新交往交流交融的序章。
15年来,广东派出5批援疆干部人才,近1.3万人次奔赴边疆,他们像胡杨一样扎根荒漠、奋力生长,用心用情服务当地发展;广东累计投入资金超410亿元,如涓涓活水般,沁润着受援地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一幅多民族融合向荣发展的幸福图卷在南北大地徐徐铺展。
不以山海为远,惟情之所系。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载,新一轮对口援疆15周年之际,粤新交流合作全面开展,两地共谱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从“输血”到“造血”
培育扎根全疆的产业力量
浩瀚戈壁上,一排排光伏板整齐列阵,在骄阳下熠熠生辉。这是我国西北边陲帕米尔高原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也是“电力王国”的中坚力量。
在辽阔的戈壁与绿洲间,以深圳能源集团为代表的广东企业正以“深耕者”的姿态,在喀什及全疆地区进行广泛布局。从农业种植到纺织制造,从清洁能源到现代物流,广东产业援疆实现多点开花,形成多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在东纯兴当纺织工,每月能拿4000多元,还能学技术!”维吾尔族姑娘阿依古丽开心地说。广东援建的东纯兴集团从纺织产业单点破局,如今已建成4个现代化纺织园区,总投资近40亿元、产能达100万纱锭,累计带动当地3800余人就业。
这样的民生蝶变,正在受援地多个领域涌现。由东莞老板创建的图木舒克新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当地建立上万亩辣椒基地,以“订单+合作社+农户”模式让175户种植户每亩年增收超2000元。
广州拉普拉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运营的喀什智能物流港正开始建设第二期,公司负责人凌义杰表示,物流港的建成,实现喀什地区订单“次日达”,还带旺了周边发展,为越来越多企业扎根南疆搭建起高效物流枢纽。
行走在广袤的西北边疆,处处可见“广东元素”。从南疆喀什,到北疆克拉玛依,再到东疆吐鲁番,广东省能源集团在全疆布局多个新能源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达320万千瓦,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可满足20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
这些布局打破了“固守受援地”的思维定式,以“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视野,盘活全疆资源。
“新疆并不只是帮扶对象,而是并肩发展的合作伙伴。”广东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林国华表示,广东企业以全疆视野布局产业,援疆成果惠及更广阔区域,为全疆高质量发展注入“广东动能”。
从单向支援到双向奔赴,“疆品南下粤品北上”激活南北市场循环。
果农巴柯·麦麦提敏算了一笔账:“种出的木亚格杏,合作社定期收购,鲜杏每公斤可卖到15元左右,我家8亩地收入总共5万元。”喀什疏附县木亚格杏相传是阿凡提的“智慧干粮”,如今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甜蜜产业”。
近年来,广东通过“粤疆优品”展销会、广东对口援疆地区名优产品体验馆等平台,推动新疆瓜果、牛羊肉、手工艺品等1000余种特色产品走进大湾区,年销售额突破50亿元,木亚格杏、伽师新梅、唐王古瓜等“疆味”香飘岭南。
在喀什经济开发区,一批广东家电企业在此设立生产基地,它们带来先进制造技术,生产的风扇、电暖器等产品不仅满足当地市场,还通过边境口岸出口中亚,“广东技术+新疆区位”强势组合,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以前,货品出口到中亚市场要25天左右,现在只要5天,离市场更近,发展更有信心。”总部位于佛山的新疆小德电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赖柳扬说,通过在喀什布局,公司打开了一片新的蓝海。
如今,越来越多粤企把新疆当作“第二故乡”,从短期投资转向长期扎根,从单一项目转向产业链布局。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输血”与“造血”并行,“付出”与“收获”共生。
从“造血”到“活血”
打造留得住的援疆力量
羽毛球飞过蓝天,邻人惊讶地看向女孩——
喀什疏附县女孩阿依夏木古丽·麦麦提依明,曾因双眼角膜变性,一度接近全盲;如今却拿起球拍,与弟弟打得有来有回。数年前,广东援疆为其安排了角膜移植手术,全额减免约20万元费用,成为她重见光明的转折点。
南疆日照强,眼病等各类疾病多发,看得见是幸福所在;有良医,更是民生所需。
为此,广东开展“粤新光明行”,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医疗专家进疆,3年免费提供超3000例眼科手术,“我们还持续推广眼健康AI筛查系统等,把眼病预防普及到县、乡。”援疆医疗专家、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陈子东说。
针对当地高发的结核病,广东还开展“粤新消结行”,将传染病防控专家从广东带到南疆,在当地开展防治,效果显著,如伽师县结核发病率从160/10万例迅速降至62.6/10万例。
“输血”,解燃眉之急;“造血”,固长久之本。
针对当地民生事业短板弱项,广东援疆开展一系列项目,持续提升受援地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能力,聚焦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为本地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人才。
伽师县第一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主任杨飞雄半年已完成超过400台白内障手术。而在喀什县级医院中,能独立开展白内障手术的医生屈指可数。“多亏援疆干部为我创造了到广东学习的机会,让我掌握了手术技术。”杨飞雄说。
未来,更多喀什基层医生有望掌握更丰富的医疗技术。2023年以来,广东援疆每年为受援地系统培养100名“带不走”的本地医疗人才;“青年胡杨计划”则安排超20名管理岗人才赴广东高水平医院学习,有力充实骨干管理力量。
在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广东援疆教师夫妻潘康友、陆婉静时常被周边其他学校“借”走,为这些学校老师传授音乐、剪纸课。年复一年的“传帮带”,广东优秀援疆老师在喀什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师资队伍。
“广东援疆老师们理念新、方法好。”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校长帕提古丽·亚森说,“去年学校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离不开广东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造血”,固长久之本;“活血”,筑未来之基。
近年来,广东援疆聚焦“授之以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体系建设。
火正旺、锅正红,在喀什技师学院粤菜学院,一盘经典粤菜干炒牛河由学生麦麦提萨力炒制出炉。“粤菜味道鲜、甜,我爱做也爱吃。”他说。
“粤菜班的学生,他们不仅能学到粤菜技术,更能对接上现代餐饮管理体系,就业路子更宽。”援疆教师、喀什技师学院粤菜学院副院长林光辉说。
广东援疆驻三师工作队负责人介绍,共投入4.8亿元用于改善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办学条件,包括大力支持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院(校)建设,建成纺织服装、机电一体化2个兵团品牌专业群,为当地产业发展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
从交流到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喀什“悦读粤有趣”城市书吧中,10岁的艾克热木·阿卜拉江戴上VR眼镜,认真阅读着文学作品。“书吧里不只有纸质书,还能用电子设备学习,很方便!”
“悦读粤有趣”城市书吧在喀什市及“两县一师”落地,不仅吸引当地青少年前来阅读学习,还成为多种文艺活动落地的载体。
今年,“悦读粤新”喀什书展——南国书香节喀什分会场活动已连续两年在书吧举办,著名作家马伯庸应邀来到喀什,畅谈《长安的荔枝》与现代城市话题。
在频繁交往中,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走进喀什篮球公园,少年持球乘风而起,唯见阳光耀眼,无惧风沙袭人。“前‘国手’杜峰、国家队队员胡明轩等球星每年都来办活动,成了最让孩子们兴奋的事。”喀什市文旅局体育办主任矫健说。成为“国手”,为国争光,像一颗种子埋在了这些少年的心中。
这些年来,不止篮球、足球等热门运动随广东援疆发展起来,在本地群众眼中,“老广”文艺就是“带感”的代名词。
在喀什古城的家中,2岁儿童艾福冉跟着热瓦甫、冬不拉的音乐蹦蹦跳跳,细听之下,小朋友喊的却是“嘿、嘿、嗬、嘿”的英歌舞号子。
2024年,“粤喀情”英歌舞队在喀什古城成立,成为新疆首支少数民族英歌舞队。此后,这一艺术形式迅速在整个南疆掀起热潮,喀什地区正研究在全地区12个县市推广英歌舞,相关政策有望今年落地。
广东还陆续将龙狮、龙舟、潮剧等引入喀什地区,纷纷落地生根,受到本地群众欢迎。“去年的‘南狮’比赛吸引了50支队伍参赛;今年的龙舟比赛进行到第二届,有超过50支队伍参赛。”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
在广泛交流中,构建起跨越万里的情感共鸣。
走进喀什技师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展览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被一一展示。在广东援疆的支持下,受援地学校打造11间总面积超3800平方米的智慧化声像图书室,建设一批直播室、录播室、电子思政室等信息化基础设施。
这是全疆技工教育系统首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喀什技师学院党委书记严需宁说,今年以来,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陆续在自治区级思政教学比赛取得头名、在国家级比赛中收获奖项,佳绩连连。
在深度交融中,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
近年来,粤新两地人民交流交往更加频密,各类“来广东”“游湾区”活动日益频繁,广东稳居新疆疆外客源地首位。
“原来,来广州不用懂粤语,大家都说普通话,太亲切了!”喀什市第四中学的学生乃孜日·艾孜提力说。在喀什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后,包括乃孜日在列的30余名获奖者组成研学团,自9月21日起的一周,他们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城市游历。
如今,每年组织新疆200名学生、200名教师到广东研学的“双200”工程已常态化开展。截至目前,共有6000余名学生和教师到广东开展研学交流。
从交往、交流到交融,各族人民群众的心越来越近,如同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
粤新携手,这是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应有担当,也是区域深度协作的先进典范,更是两地人民的福祉所在。山海共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起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强音。
采写:南方+记者 黄应来 邵一弘
摄影:南方+记者 张令 卢逸轩
统筹:郎国华 陈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