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系种田文,到底有多上头?

广东共青团 2025-09-25 12:55

以后在课本书上,我们要教小朋友喊的,不只有农民伯伯了。

还得有农民哥哥、农民姐姐……

她,卖掉深圳房子,返乡承包3000多亩荒山,开了个5000平方的茶油加工厂。

17年时间,从村民眼中的“疯女孩”,成为河源名副其实的“油茶女王”。

上山打油创始人骆碧群在茶山。

他,金融转行,偏爱老家鱼塘。

返乡四年,不仅成为“清远市农业龙头企业”,年营收更是突破了4000万,养殖的鳗鱼、桂鱼,走出清远,走向了全国各地。

清远兴乡青年陈景文。

乡村的时光流逝,与城市是不同的。

当握咖啡的手开始摸鱼、榨油,哪怕岁月的老茧很早地爬上来,日子倒是轻盈充实了许多。

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广东版养成系农夫文学。

他们是种油茶的河源姑娘骆碧群,

和养鱼的清远靓仔陈景文。

请叫她,河源「油茶女王」

“我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农村,打死都不回。”

8月的长洲村有点“桃花源”的样子,田间绿油油得发亮,远山近水,屋舍俨然。

还没有到油茶采摘的时候,骆碧群开着车,在田间兜风。

小时候的flag嘛,早倒了。

“看,村民屋前的石榴熟了,小时候也有一棵石榴树,开花的时候好看,就是果子不咋好吃。”

她的笑,比拂动发丝的风,还要轻柔。

这里是河源市龙川县黄石镇长洲村。

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郁郁葱葱,每到开花季,洁白的油茶花铺满山坡,宛如雪地。

这片占地5000多亩(其中3000亩种植茶树,2000亩留作原始森林)的油茶基地,是骆碧群用 17 年时间,从一片荒山开始亲手打造而成的 “绿色宝库”。

一群人,一辈子,一棵油茶树,是她的信念。

“想来,接下来的一辈子,都得和这片土地,这满山的茶树,这里的人们深深相拥了。”

皮肤带着阳光的印记,骆碧群常常往山里头跑。

她已经懂得如何熟练查看油茶果长势。全然没有了当年闯荡深圳,在商场大杀四方的企业家架势。

当年,准确来说,是17年前。

那时返乡创业的潮流还没有兴起,正是年轻人拼命往大都市追梦的年代,但骆碧群却有了别的念头。

回村去。房子卖掉,厂子也安排好后,回村去吧。带上全家。

身边人不解,“这个丫头,怕不是疯了。”放着城市的好日子不过,非要回到穷山沟里“自讨苦吃”。

“疯丫头”回来后,从0开始干,从没有人看好的油茶,开始大规模开荒、种植,一棵又一棵,像绿色的钉子,扎进了土地。

大约是这个河源姑娘骨子自带的不服输,当初闯深圳行,现在闯老家,也没有什么不行的。

睿智占一半,情感占一半。

对油茶的记忆,骆碧群追溯到童年。

在黄石镇长洲村长大的她,从小就看着祖辈种植油茶树,茶油是当时难得的“珍品”,只能在逢年过节时作为礼物送给亲友。

“那时候的茶油,是童年里最香的记忆。”

成年后,为了摆脱贫困,骆碧群像许多农村青年一样,拼尽全力走出大山,在深圳打拼多年,创办了自己的工厂,过上了外人眼中“成功” 的都市生活。

后来,随着大女儿出生,以及父亲的因病去世,让她更加意识到家人陪伴和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同时,国家开始大力推广油茶产业,而骆碧群深知,家乡的油茶树不仅能产出健康的茶油,更能为沉寂的乡村带来希望。

当时的长洲村,年轻人为了谋生纷纷外出,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土地荒芜,经济落后,“每次回家看到空荡荡的村子,心里都特别不是滋味。”

多重因素的叠加下,她带着全家返回河源,种油茶。

“我想留下一片干净的土地,给孩子健康的食品,也给家乡一条能走得通的路。”

她不仅自己回来,还说服了姐姐、弟弟两家人,带着13口人的 “大家庭战队”,一头扎进了家乡的荒山 。

刚回乡,挑战远超想象。

5000多亩山地,大多杂草丛生,没路,没水。

为了开垦山地,她和家人带着村民,每天天不亮就上山,用镰刀割草、用锄头挖坑,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皮肤被晒得黝黑。

比起开垦,种油茶,要更艰难。

传统的油茶种植方式产量低、品质不稳定,而当时广东几乎没有规模化种植油茶的经验。

骆碧群四处打听,为了培育适合当地气候的油茶品种,她和团队在山上搭建了临时棚屋,日夜观察油茶苗的生长情况,记录温度、湿度对苗木的影响。

“那时候经常在山上一待就是半个月,吃的是自带的干粮,喝的是山泉水,下雨天棚屋漏雨,只能裹着塑料布睡觉。”

过了一关又一关,接着就是,一个字,熬。

油茶是“慢生” 产业,从种下树苗到挂果需要5年时间,盛产期更是要等到第18年,前期几乎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刚开始,她投入在深圳的全部积蓄,并四处借钱。“那时候全家人都跟着我受苦,兄弟姐妹不仅没拿过一分工资,还把自己的积蓄都投了进来。”

她感激家人的支持,也头疼一些村民的不理解。

“他们觉得油茶是赚不了钱的老古董”。有人甚至在背后议论:“等她亏光了,迟早要走。”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骆碧群用行动说话。

她在村里建工厂,让村民看到“真的要在这里长期做下去”。

她雇佣村里的老人和妇女到基地干活,按月发放工资,“能在家门口赚到钱,已经很满足了。”

2013年,种下的油茶终于挂果。

骆碧群坚持走“有机路线”,油茶基地从一开始就拒绝使用化肥、农药,采用 “放羊除草” 的生态模式 ,即在山上养羊,羊吃掉杂草,羊粪则成为天然肥料。

如今,她的茶油不仅通过了香港有机认证,还成为广东知名的“绿色食品”。

加工环节,骆碧群也坚持“自主研发”。

如今,她的工厂已经拥有第五代自动化复合压榨设备,提高出油率,大限度保留茶油的营养成分,年产能达到800吨。

更具突破性的是,骆碧群打破了“茶油只能吃” 的传统认知。

茶渣可以用来制作洗发水、沐浴露,茶籽壳能加工成活性炭,甚至油茶花都能开发成花茶。

组建研发团队,骆碧群让原本“无用” 的油茶边角料变成了 “宝贝”。

让更多人知道了,广东河源如此优质的油茶。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这是骆碧群常说的一句话。

17年来,她不仅自己把油茶产业做起来了,还将周边2万多亩荒山变成了 “金山银山”,惠及3000多户农户。

黄石镇如今成为“全国油茶专业镇”,长洲村被评为 “全国油茶示范村”,她还计划将油茶基地与当地的东江风光结合,开发研学旅游项目。

从企业家到油茶“女王”,骆碧群用17年的时间证明,乡村不是 “落后” 的代名词,而是充满希望的 “沃土”。

请叫他,清远「摸鱼大王」

即将到来的十月,是收获的季节。

不仅骆碧群很期待,在清远养鱼的陈景文,同样期待。

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是陈景文的家乡。

四年前还在写字楼里的金融白领,如今是个穿梭在鱼塘,懂得鱼塘水温、溶氧量等数据,也爱捧起自家鱼的“渔老板”。

说起养鱼,陈景文先是受了家里的影响。

父辈都是传统的水产养殖户,从小在水边长大的他,对鱼虾、对家乡的那片水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小时候经常跟着父辈在鱼塘边打转,看着鱼苗慢慢长大,那种亲近自然的感觉,是在城市里很难找到的。”

这份深埋心底的乡土情怀,是他返乡创业的重要牵引力。

情怀在前,理智思考在后。

有着金融人的敏锐嗅觉,陈景文早早看到了乡村健康养殖的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高品质食材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水产领域,高品质水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

陈景文深知,中国人对优质水产的消费需求正在不断升级,而家乡清远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发展高品质水产养殖,既有基础,又有前景。

2021年,许多人对创业持观望态度,而陈景文决定回乡。

家乡的变化,让他有了更多信心。

环境更好了,道路通畅,就连产业园都有了,周边还有了度假村。

此外,作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毕业生,母校在农业技术方面的资源,也让他对创业之路多了一份底气。

刚回乡创业时,陈景文和擅长养殖的父亲,有过一些争执。

虽然父辈有传统养殖经验,但他要做的是高品质、规模化的水产养殖,与传统散户养殖有着天壤之别。

技术是难题。

养殖对象是鳗鱼和桂鱼,它们作为淡水鱼中的高端品种,对养殖环境要求极高,水质调控、病害防治等都需要专业技术支撑。

“越是高价值的鱼,养殖要求越苛刻,一开始我们在水质管理上走了不少弯路,鱼苗存活率并不理想。” 陈景文解释道。

经过不断摸索,他创新采用了“中医中药+益生菌” 的生态养殖模式,用乳酸菌、光合菌等调理水质,基本摒弃了抗生素,既保证了水产品的品质,又实现了绿色健康养殖。

此外,他还引入了氢气灭菌技术,通过向水体注入氢离子,抑制有害病菌繁殖,进一步提升了养殖的科学性。

除了技术和资金,观念的碰撞也让陈景文备受困扰。

他以产业化思维运营基地,注重预算管理和规模化发展,而父辈和村里的老养殖户更倾向于“求稳”,主张保守经营。

“比如在扩产时机的选择上,我认为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周期科学规划,而父辈更看重经验,觉得要等现金流充足了再慢慢扩张。”

一面是坚持自己的信念,一面也虚心听取父辈的经验。

这种“新老结合” 的经营思路,让他的养殖基地逐渐走上正轨。

从2021年返乡创业,到2023年获评 “清远市农业龙头企业”,陈景文的养殖基地在短短两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23年,基地营收突破2000万元,如今更是达到年营收4000万元的规模。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陈景文没有忘记带动家乡的乡亲们共同致富。

对于松散型合作的养殖户,他提供种苗买卖、成鱼收购和销售协助等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对于紧密型合作的养殖户,他不仅提供技术指导,还全程关注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调理、病害防治等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养殖水平。

这种合作模式,让许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基地常年雇佣村里40岁以上的劳动力,主要负责捕捞等工作,每天工作半天,既能获得稳定收入,又能兼顾家庭。

“村里不少叔叔阿姨,以前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来基地干活后,每个月能有几千元收入,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陈景文笑着说。

此外,他还带动了不少人投身水产养殖行业。

一位退休老人跟着他养鱼,8个月就赚了12万元,后来还带动全家返乡创业;

他的一位同学,看到水产养殖的前景后,也转行加入了他的团队。

陈景文的影响力还走出了清远。他的合作模式吸引了周边地市甚至浙江、福建、湖南等地的关注。

如今的陈景文,褪去了初返乡时的青涩,成为一名成熟的兴乡青年。

这个90后,依旧爱养鱼、摸鱼。

“从金融行业到农业,虽然跨度很大,但每天能接触到自己热爱的产业,看着鱼苗慢慢长大,看着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这种踏实感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未来,陈景文还希望能整合更多零散的水域资源,与更多村庄开展合作,推广标准化的养殖技术和模式,带动更多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产业。

“广东的水域面积很大,但很多都处于零散状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我们可以提供技术和销售支持,让更多农民通过养殖增收,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这个90后,已成为乡村振兴的 “生力军”。

像骆碧群、陈景文一样回到乡村,反哺乡村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很多。

2023年以来,团省委联合腾讯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实施广东“百千万工程”青年兴乡培育计划;2025年9月,团省委联合中山大学、腾讯公司共建广东兴乡青年实践教育中心,为青年人才奔赴乡村振兴一线提供智力支撑。

返乡兴乡,不再只是孤军奋战,而是众人拾柴。

兴乡青年的故事,也为更多有志于回归乡村的年轻人提供借鉴:

心怀热爱,脚踏实地,敢于创新,乡村的故事也能为你而写。

来源:广东共青团

编辑:sivir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