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对“桦加沙”,广东做对了什么?
9月24日17时前后,裹挟着狂风暴雨,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
“桦加沙”在发展过程中一度增强为超强台风级,成为今年的风王,其登陆时距离上一个台风“米娜”登陆汕尾仅仅过去了五天。接连两个台风,给广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防御压力。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广东迅速进入临战状态,立足最不利情况、做好最充分准备,全省“一盘棋”抢抓时间窗口期周密部署、科学防御、上下联动筑牢抗击台风的坚固防线。
今年以来,已有7个台风登陆或影响广东。被网友戏称“熟练得让人心疼”的防御,背后是广东常年应对台风等极端灾害性天气积累的经验与智慧。
防御“先手棋”
从预报预警到提前转移
“台风‘米娜’已经登陆,‘桦加沙’有可能成为今年最强台风,直奔广东来,加密‘桦加沙’监测。”9月18日20时,气象部门发布台风“桦加沙”生成的消息。省气象台首席值班室灯火通明,多位气象首席会商得出一致结论,拉响了广东防御“桦加沙”的第一声警报。
省气象台全面进入应急状态,加密监测预报预警,强化风险研判和信息报送。
监测到“桦加沙”的第一时间,台风相关信息便被送达省三防指挥部。根据气象部门预测,“桦加沙”可能增强到超强台风级,对广东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山竹”。
“必须抢抓台风登陆前的窗口期,扎实有力做好各项防御应对准备。”省三防指挥部作出决策。
阳江海陵岛闸坡渔港,渔船回港避风。南方+记者 董天健 郑新洽 摄
阳江海陵岛闸坡渔港,渔船回港避风。南方+记者 董天健 郑新洽 摄
9月22日10时,广东省防总将广东防风Ⅳ级应急响应提升为Ⅱ级。24小时之后,响应提升至Ⅰ级。这是今年台风季以来,广东首次启动Ⅰ级防风应急响应。
广东迅速启动“自上而下”的防御部署,接连召开全省抗击18号台风工作会议、防御台风“桦加沙”联合新闻发布会,省政府发布紧急动员令,就全力做好台风防御各项工作全面部署。
决战就在眼前,抗击台风已经到了最紧要关头。全省上下全面迅速切换至台风防御“临战状态”:多部门持续跟踪监测台风,同步向全省手机用户推送防御提醒短信,沿海船舶有序驶入防台水域避险,在建工地全面停止户外作业,涉海涉岛公园景点临时关闭……
“看到房子塌了腿都软了,万幸一家平安,好在提前转移了。”9月25日,台风登陆第二天,阳春市双滘镇垌头村村民苏贤营望着塌成废墟的家哽咽道。
就在“桦加沙”登陆前,他被村干部“连劝带拉”转移到安全的地方。9月23日起,双滘镇驻村干部苏贤胜、村支书李传万带队分片包干,挨家挨户劝说老旧房屋的村民离开。
苏贤胜、李传万等镇村干部用“铁脚板”织密隐患排查网,做好危险区域群众转移避险工作,全镇转移的582人无一人伤亡。
此次抗击台风“桦加沙”中,提前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省应急管理厅统计,截至9月24日18时,全省共转移超222万人。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广东下好“先手棋”,以部署筑防线、以预警抢时间、以落实守民生,跑出防御“加速度”。
抗台“黑科技”
从被动防御变主动应对
在抗击台风的全链条中,科技手段是重要一环。
9月24日下午,“桦加沙”核心风圈覆盖江门上川岛,掀起惊涛骇浪,阵风65.1米/秒的历史极值被精准记录。正是这份宝贵的数据,帮助气象部门研判确定了此次台风的最终登陆点。
上川岛国家地面站工作人员修理被台风吹坏的检测仪器。
上川岛国家地面站工作人员修理被台风吹坏的检测仪器。
当前,广东已形成“卫星—雷达—海岛自动气象站—沿海自动气象站”的多道台风观测防线。其中,沿海建有汕头、汕尾、深圳、珠海、上川、阳江、湛江共7部新一代S波段天气雷达,每6分钟可以完成一次体扫,捕捉到沿海台风的最新走位。
当台风在海上肆虐,一只北斗探空气球也从清远高空观测站升空。
不久后,它将到达高空3万米左右,探测台风天时高空大气的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基础资料,用于下一次台风来临时的天气预报以及科学研究。
而在阳江阳西溪头镇凤凰岭大岭山矿区,气象与自然资源部门共同打造的“降雨—地质灾害联动预警系统”24小时监测实时雨量与地质风险。
“台风极易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该系统可动态预测高风险区域及发生时段。”矿区安全主管武靖轩说,过去撤离靠经验,现在决策靠数据,确保所有人员高效转移。
台风来袭,“看得见”数据,才能“防得住”风险。
9月24日17时左右,“桦加沙”在广东阳江海陵岛沿海登陆,清晰画面实时传至广东省水利厅指挥中心,成为抢险决策的关键依据。
这些现场监控设备是广东省水利应急通信大队当天中午在海陵大堤紧急布设的。当天上午,阳江已刮起10级阵风,狂风暴雨成了布置视频监控点的最大阻碍。
“桦加沙”过境后的海陵岛。南方+记者 董天健 郑新洽 摄
“桦加沙”过境后的海陵岛。南方+记者 董天健 郑新洽 摄
风力最猛烈时,阵风裹挟着雨水打落在黄宏基的身上。他是广东省水利厅保障中心通信安全科副科长,也是应急通信队的一名老队员。“我们监控布设区域涵盖市区、江边及沿海重点地带,最关键的作业点处在海陵大堤。由于风力太大,海陵大堤布置监控点的时间需要平时的3倍。”
最终,他和队友们将几百斤重的通信设备安装在指定点位。24日12时45分,网络终于调通,海陵大堤的实时画面成功传送到省水利厅指挥中心。
从气象部门的“天罗地网”到地质系统的智慧监测,再到水利通信的“千里眼”,防台战场上的每一项“黑科技”,都让广东从被动防御变为主动防御。
救援“突击队”
风雨中的逆行者
当“桦加沙”横扫广东时,有一群人逆行而上,筑起一道道“生命防线”。
24日上午,珠海进入台风10级风圈范围。“奶奶被反锁在阳台,屋内只有2岁的孙女。”危急时刻,珠海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一站的消防人员接警后迅速到场,破拆大门、打开阳台门,用专业与速度化解一场危机。那抹亮眼的橙色,在狂风暴雨中格外醒目。
装备上车、舟艇上架、器材入箱、人员在岗……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启动高等级勤务,“前置力量”抢在台风登陆前扎进一线。“逆行者的脚步,比台风更快一步”,正是这份“先风而行”的预判与担当,让无数生命在危急时刻得以守护。
台风来袭,不仅威胁生命安全,也打乱了生产生活的正常节奏。
在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化七路水泵站因海水倒灌严重水浸,设备停运直接关乎化工区安全,抢修复电刻不容缓。
24日晚,南方电网广东珠海金湾供电局党员突击队迅速响应,南水供电所班长柯已悦带领队员赶赴现场开展应急处置。然而,眼看就要抵达水泵站,严重水浸却导致运载发电机的货车熄火,没有丝毫犹豫,队员们推车前行,最终将发电机运送至指定接入点。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救援突击队的身影。
机组人员配合当地村干部迅速将机上的方便面、矿泉水等生活物资卸下。南方+记者 钟志辉 摄
机组人员配合当地村干部迅速将机上的方便面、矿泉水等生活物资卸下。南方+记者 钟志辉 摄
9月25日下午,省应急管理厅紧急调度的4架KA-32救援直升机从珠海金湾机场起飞,飞往江门台山上川岛投送生活物资。正在执行任务时,机组接到转移一名伤员的临时通知。伤员是上川岛石笋村一男性村民,因维修电线时不慎跌落、伤情危急。
当时,海面风力较大无法通航,急需直升机将其运至岛外更大的医疗点。在多方力量的配合下,直升机顺利接到伤员,并在20分钟后抵达目的地——汶村镇文海中学操场平稳降落。飞机一落地,伤员就立即被抬上救护车,送至附近医疗点救助,完成一次生命救援的“空中接力”。
先风而动,雨中逆行!这些来自全省各地不同领域的救援“突击队”,成为抗击台风最坚韧的力量和最温暖的守护。
采写:南方+记者 张子俊 陈薇 曾良科 李赫 刘倩 黄叙浩
剪辑:南方+记者 万稳龙
统筹:彭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