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小事”点亮侨都新文明!江门让垃圾分类更精细

作者 周柳妤;杨兴乐 2025-05-26 16:10

近日,“分类齐参与 低碳新时尚”第三届江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正式启动,各区、市同步举办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通过趣味市集、互动游戏、知识科普等多元形式,提升全民垃圾分类参与度,推动垃圾分类从“新时尚”转化为市民“好习惯”。

今年5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江门连续三年举办线下活动,既是落实全国垃圾分类宣传周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深入推进全市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成为侨乡文明升级的生动注脚。

垃圾分类玩出新花样

启动仪式上,十余个垃圾分类主题摊位依次排开,可回收物的创意再生成为焦点。咖啡渣用来养多肉植物,废弃的木料可以变成造型各异的生活艺术品。市民们纷纷驻足,惊叹于这些精巧的创意作品。宣传周期间,江门还开展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品牌名称征集,提升全民垃圾分类参与度。

在垃圾分类互动市集中,孩子们寓教于乐学习分类技巧。 南方+ 杨兴乐

在垃圾分类互动市集中,孩子们寓教于乐学习分类技巧。 南方+ 杨兴乐

推动垃圾分类全覆盖,关键是习惯养成“全民化”。

近年来,江门持续在培养分类意识、养成分类习惯上下“绣花功夫”,开展广泛的教育宣传引导工作,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垃圾分类良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让低碳生活、绿色生活理念真正融入每个人心中。

宣传周期间,江门各区、市结合区域特色,聚焦民生关切,推出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宣传活动,形成了多点开花、亮点纷呈的生动局面。

蓬江区发起可回收物手工艺品征集活动,市民踊跃投稿,掀起全民变废为宝的创意热潮;江海区推出“垃分接力赛”,8支队伍穿越障碍,将垃圾卡片精准投入四色桶;新会区推出垃圾分类主题研学线路,市民群众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直观感受分类成效;鹤山市以垃圾分类主题快板、歌舞点燃全场,萌娃化身分类代言人,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科技与创意也为垃圾分类注入活力。蓬江区组织市民探秘垃圾分类终端设施,一趟“研学之旅”让垃圾变废为宝的过程清晰可见。江海区展板展示“智慧环卫系统”运行成效,居民群姨感叹:“环卫工人的装备在不断升级,社区环境也越来越干净整洁。”开平市组织50名“垃圾分类体验官”,打卡垃圾投放点、焚烧处理厂等场景,沉浸式体验分类全链条运作。

绿色生活融入新日常

垃圾分类看似群众生活中的“小事”,却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大事”,对于改善生活环境、提升资源转化能力、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有着重要意义。

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连续6年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清单,以系统化、精细化的治理思路,从机制建立、设施建设、科学管理、习惯养成入手,前中末端一体推进,持续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档升级。今年,江门鹤山入选全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县级市名单,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县级市。

垃圾分类主题舞蹈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南方+ 杨兴乐

垃圾分类主题舞蹈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南方+ 杨兴乐

前中末端齐发力。抓好源头分类的同时,近年来,江门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终端设施建设,推动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目前,全市已建成5座生活垃圾焚烧厂,全市生活垃圾焚烧总处理能力从2021年的600吨/日提升到5900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7%。

示范引领广辐射。作为全国试点,鹤山持续深化环卫一体化改革,建成智慧环卫系统,实现运营管控“一张图”,同时创新打造“环保骑士”智能服务平台、“小蜂家”智慧驿站等,引领市民文明习惯养成。以点带面,江门全域分类效能加速提升,去年新增打造25个“无废小区”、10所垃圾分类示范校园、12个垃圾分类科普馆分点,形成多点辐射的示范格局。

志愿聚力共参与。从机关楼宇到社区街巷,从校园课堂到企业园区,江门市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的身影始终跃动,去年2000余场志愿活动、近9万小时的服务时长化作分类知识的涓涓细流,浸润千家万户。江门市群众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9.23%、参与率达98%,映照出全民共赴绿色之约的生动图景。

从智能投放点的扫码声,到焚烧厂的机器轰鸣;从孩子的分类游戏,到志愿者的红色马甲——江门正以系统化布局与全民化参与,将垃圾分类的“长跑”化作城市文明的底色,推动形成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治理格局,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垃圾分类,久久为功。这场绿色变革,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刷新的起点。

撰文:周柳妤 张婧媛

编辑 钟惠琳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