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七年再开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了什么信号?|专家解读

国是瞭望 2025-02-18 17:08

“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2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上,任正非、王传福、刘永好、虞仁荣、王兴兴、雷军等6位民营企业代表先后发言,就新形势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这是继2018年后,中央时隔七年再度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引发广泛关注。此次会议释放了哪些信号?参会企业代表名单有什么看头?民营经济未来发展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南方+记者专访经济学家、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带来独家解读。

00:10

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任正非、王传福、刘永好、虞仁荣、王兴兴、雷军等六位民营企业负责人先后发言

为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

南方+:时隔七年,中央再度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您认为这次会议释放了什么信号?

徐洪才:这次会议的意义非常重大、非同寻常。

2024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实现了5%的预期增长目标。但在新的一年,国际形势更加严峻复杂,特别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引发全球经贸格局动荡,对国内企业进出口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国内经济发展也存在压力,面临新旧动能转换、房地产市场调整等结构性挑战,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短期压力。

在上述情况下,我们希望民营企业家、民营企业发挥应有作用,充分展现责任和担当。此时召开座谈会,旨在为民营企业家提振信心,让大家吃下“定心丸”,鼓励大家一心一意谋发展,任凭国际形势风急浪高、惊涛骇浪,都要保持战略定力,一以贯之地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些民营企业作为各行各业的榜样,可以发挥的力量是无穷的。

南方+:习近平在座谈会中指出,现在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的分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您如何看待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徐洪才:通常认为,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可以说,民营企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尽管当下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我国经济整体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但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民营企业表现亮眼,如DeepSeek等企业已跻身全球创新前沿,值得关注。

越是在困难的时候,民营企业越要锐意进取,一心一意谋发展。民营企业家兼具科技创新与市场运营能力,机制灵活,在国际竞争中可避开外界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偏见,开拓多元化市场。“东方不亮西方亮”,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中国都以开放的胸襟对待八方来客,以更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科技创新打开民营经济发展空间

南方+:受邀参加座谈会的民营企业家也是一大看点。我们注意到,这次邀请的企业家既包括实业,也包括互联网平台企业,特别是包括DeepSeek、宇树科技等一批科技创新企业的年轻企业家也围坐其中。您如何看待这份名单?

徐洪才:我认为这份名单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次邀请了各行各业的民营企业家,既有新兴行业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和通信行业的代表,也有传统行业比如农业企业的代表,可以说是“老中新”结合,尤其是凸显了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性。

从名单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被看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说是希望最大、挑战最大。尤其是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日新月异的浪潮中,民营企业家更要挺立潮头、勇往直前。这份名单中的民营企业家就是时代发展中的正面榜样。

南方+:总书记在座谈会中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您认为,当下民营经济正在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

徐洪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蓬勃兴起,未来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领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已经在这一领域大显身手,未来的创新空间无限。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行业的渗透和应用,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机遇。

其次,中国特有的城镇化进程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当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7%,预计到2035年左右将达到75%左右,这意味着未来十多年间,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以及高质量发展等目标的实现,都将为民营企业提供大有可为的领域。摆脱二元经济结构、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等挑战,也将通过新型城镇化等路径得到逐步解决。

再次,老龄化社会的加快到来为与银发经济相关的养老服务产业带来了诸多机遇。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康养护理等领域既涉及制造业也涉及服务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失能老人数量的增加,家庭服务、机器人普及以及生命健康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另外,拓展海外市场也是民营企业面临的重要机遇。作为出口企业的主力军,民营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民营企业的贡献。未来,民营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还可以更进一步,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平台,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改革开放本身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制度性、政策性的红利。在一些传统的基建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民营企业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例如,高铁项目中民营资本可以持股51%,核电项目也可以让民营资本占股10%。

未来,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以及能源、基础设施、通信、金融等领域的对内开放,民营企业将有更多的参与机会。这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破局发展还需政策护航

南方+:民营经济发展中,有哪些挑战需要面对?

徐洪才:首先,多年来形成的房地产市场开发运营模式已被近年来房地产领域的深刻调整所颠覆,这对众多民营企业造成了冲击。其次,特朗普政府征收关税以及近年来外部环境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明显,对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再者,部分地方政府及部门对市场存在不当干预,行政执法方面也存在偏差,这对民营企业家的信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存在乱查乱罚的现象。

此外,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在创新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一些科技攻关项目,尽管民营企业家有心参与,但往往力不从心。同时,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内卷式竞争也是一大问题。另外,我们在某些领域的改革开放还不够深入,对内开放方面,如国有企业在某些领域处于垄断地位,导致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和参与方面存在不足。

南方+:确实如此。在此次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到不少促进民营经济的政策举措,包括破除障碍、公平开放,也包括企业关注的拖欠账款、乱收费、乱罚款问题等。您认为未来我们该如何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徐洪才:过去一段时间,部分地区个别政府出现了乱查乱罚、拖欠民营企业款项等不良行为,这不仅破坏了当地的营商环境,也恶化了创新氛围。对于这些错误行为,我们必须及时予以纠正,有效遏制这种不良风气。

我注意到,广东省发改委此前宣布已经设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局,从组织体系上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个坚强的后盾。当民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偏差、不公正待遇或违法违规事项时,他们可以通过这些机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寻求公正和合理的解决方案。

同时,民营经济发展局也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与民营企业家沟通政策信息、了解市场变化脉络、关心他们合理诉求的责任。他们不仅要呵护和保护民营企业,还要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这样,民营企业就有了自己的“靠山”,有了可以依靠的力量。

此外,即将出台的民营经济促进法有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遏制乱查乱罚等乱象,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

南方+记者 赵晓娜 段江含

编辑 毛帅楠
校对 张芳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