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发布至今已6年,为全面深入报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就,展现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美好前景,“机遇湾区”“机遇香港”“机遇澳门”主题采访活动23日在广东深圳正式启动。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成立15周年。上午举行的情况介绍会上,深圳市委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融通港澳、助力大湾区建设和前海合作区建设情况。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专职机关党委副书记、一级调研员文莉表示,深圳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把整个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的策源地、孵化器,着力建设最系统完备、最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位。
深圳坚持以企业为创新核心,构建“6个90%”特色体系:本土企业占比超90%的创新型企业群体,企业承载超90%的研发机构、人员及资金,贡献超90%的职务发明专利及重大科技项目成果。2024年数据显示,全市研发投入达2236.61亿元,同比增长18.9%,其中企业投入占比93.3%。政府持续强化资金支持,超六成市科技研发资金投向企业,形成“市场牵引研发、研发驱动产业”的良性循环。
深圳通过市场化机制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鹏城国家实验室、19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广东省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加速集聚,全市创新载体突破4000家。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成效显著,已引入香港5所百强高校的13个科研项目,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吸引60家香港科创机构入驻。同时,合成生物研究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等重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鹏城云脑Ⅲ、自由电子激光等“国之重器”建设全速推进,为技术攻关提供强力支撑。
深圳以龙头企业为牵引,聚焦“卡脖子”领域实施专项攻关。2024年布局14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立项275个,涵盖工业软件、低空经济、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夸父”人形机器人、全球首条8吋碳化硅中试线等标志性成果相继落地。在半导体、低空经济等赛道,深圳通过“业主制”“政企联动”等新模式,推动技术转化效率显著提升。
南方+记者 崔璨 许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