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阳春新钢铁”)以“双高路径”破局同质化竞争,20余万吨钢坯远销海外;广东新兴铸管有限公司(下称“广东新兴铸管”)19次刷新重点工序纪录,创下历史最优水平;广东金水晶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水晶玻璃”)日产成品110吨,订单火爆、排至7月。
机器轰鸣奏响奋进强音,订单如潮涌动产业活力。今年第一季度,阳春市重点企业以“拼”的姿态、“抢”的势头,在产业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全速奔跑。一组组跃动的数据、一项项业务突破、一个个项目落地,勾勒出阳春市产业发展“开门红”的图景,为冲刺全年目标注入澎湃动能。
阳春新钢铁
“双高路径”助推产品升级
今年以来,阳春新钢铁锚定“建材高端化”“品种高占比”双轮驱动发展路径,以“稳生产、降成本、提效益”为核心目标,通过系统化管控与精准施策,实现第一季度生产高效运行、成本持续优化,有效化解春节库存压力,为实现全年经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3月,阳春新钢铁完成了全流程超低排放评估监测,实现环境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提升,进一步巩固了行业竞争力。
今年第一季度,该公司生产与销售同向发力,成功推出冷镦钢系列、碳圆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其中,3月品种钢产量取得新突破,产品结构优化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产销协同实现排产动态调整,阳春新钢铁成功出口钢坯20余万吨,内销3万吨。同时,该企业践行“快产快销”策略,显著提升了资金周转效率。
在重点工程领域,该企业历时三年,近日取得东莞地铁供应商入围资质,该公司凭借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国家级工程供货履历及“金杯优质产品”认证,成功开辟基建用钢新赛道。阳春新钢铁营销部党总支书记、副部长郑呈祥介绍,今后公司将继续开发附加值高、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当前,钢铁行业竞争十分激烈,阳春新钢铁将全力推动降本增效,以“服务市场、满足客户”为核心,提速品种钢生产,抢占高端赛道;以“工序协同”和“动态优化”为突破口,以优化工艺提升品种材质量,构建“高端建材+高端品种”生产组织新模式,实现公司的持续盈利,推动企业发展从“开门红”迈向“全年红”。
广东新兴铸管
铸管重点工序刷新纪录19次
广东新兴铸管是一家以生产离心球墨铸铁管产品为主的黑色金属铸造业企业。今年以来,广东新兴铸管抢抓时机,努力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产线利用率,重点工作多次刷新纪录,实现了首季生产“开门红”。
记者在广东新兴铸管的生产线车间内看到,现场机器设备轰鸣运作,不同型号的球墨铸铁管按型号集中码放在一起,即将被发往施工目的地。
广东新兴铸管质量研发部部长张胜平介绍,2025年第一季度,该公司铸管部离心机、整涂、包装等重点工序生产效率累计19次刷新历史纪录,为公司生产经营注入新动能。
该企业炼铁部各岗位、工序、专业之间高效协同,开展高炉稳产顺行高效化模式拉练,实现非计划停机事故为零,为高效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动控部纵向推进供管结合工作,精确把握工作节奏,充分释放了机组创效潜能,实现综合能耗创历史最优水平。
截至3月底,广东新兴铸管重点生产经营指标全面完成,实现了首季度“开门红”目标。公司将继续对标先进、对标一流,不断提升经营能力,推动质量效益双提升,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
金水晶玻璃
订单火爆日产成品110吨
2025年以来,金水晶玻璃国内外订单量不断攀升,产能全线释放,新开工的金水晶高硼硅、微晶、铝硅玻璃建设项目也稳步推进。
在金水晶玻璃生产车间,成型机台上闪烁的火光映照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熔融状态下的玻璃水初模经过高温烧制、抛光、成型,烧结成一个个晶莹剔透的日用玻璃制品。
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第一季度,企业的营业额颇为可观,8条生产线全面开工,每天可生产110吨日用玻璃成品。“公司参加了一些国际性展会,今年的订单已经排到了7月份,预计今年出口量可达500万美元。”公司董事会秘书兼行政部经理洪进金介绍,公司2024年总产值1.5亿元,今年预计增长20%,总产值有望达到1.8亿元。
金水晶玻璃是一家生产、加工、销售日用玻璃制品的企业,产品涵盖灯饰玻璃、电器玻璃、日用果酒玻璃器皿等400多个品类。公司拥有自主出口权,生产的玻璃制品工艺精湛、设计独特,深受越南、柬埔寨、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及中东、欧美等地区消费者的青睐。
据悉,该公司一期建成的钠钙日用玻璃生产车间和仓库已于2018年投入使用。二期扩建的金水晶高硼硅、微晶、铝硅玻璃建设项目被列为阳春市2025年新开工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5.5亿元,占地约200亩,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高硼硅玻璃的生产建设,第二阶段是微晶玻璃的生产建设,第三阶段则是高铝玻璃的生产建设。目前,金水晶玻璃正加快推进二期扩建项目建设,已平整土方50万立方米,可用建设用地6万平方米,已完成土地、道路硬底化2.5万平方米。
洪进金介绍,在阳春市大力支持下,二期项目进展比较顺利,接下来将建设高硼硅、微晶玻璃的生产车间和仓库,配套的宿舍和办公楼也同步建设,预计今年底完成主体工程。二期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15亿元,税收约1亿元。
南方+记者 罗天
通讯员 春融 林桃 钟迪扉 朱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