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心为鼍 | 百年古桥修复,“乡愁”留住了

作者 巫雅柠 2025-04-21 15:41

“从记事起,我就知道那乌古桥。为了抄近路,我和儿时的伙伴没少从桥上跑过,它一直陪着我们长大,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走在上面,就好像能感受180多年前的人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活力和毅力……但后来桥逐渐破败,长满了杂草,成了人人都害怕的危桥,我们挺失落的。现在能看到古桥修复加固,真的很高兴,为检察院和相关部门的努力点赞!”4月初,阳春市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办案人员再次来到那乌古桥时,附近的村民说。

蓝天白云下,那乌古桥横跨在那乌河上。桥下是涓涓细流,倒映着旁边耸立的高山,桥的两端是那星村的村庄。站在上面,和煦的春风徐来,仿佛看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具象化。

整改后。

整改后。

在桥的不远处,是一座新桥。疾驰而过的车流声,是一番新时代的景象。那乌古桥,静静矗立在旁,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据中华民国版《阳春县志》记载,那乌古桥建造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80年历史。这座古桥造型古朴典雅,建构结实坚固,在清代至中华民国时期是连接阳春南北的主要交通要道,承载着无数行人的脚步和车辆的重量,见证了阳春地区的发展变迁。

作为阳春市现存规模较大的古代桥梁,那乌古桥对研究清代建桥工程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1979年,那乌古桥被公布为阳春县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得到了高度认可。

然而,岁月的侵蚀终究在这座石桥身上刻下了深深的伤痕。2024年7月,阳春市人民检察院在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检察监督活动中发现,古桥因年久失修,桥拱和桥面损坏严重,宽度缩减一半以上,桥身上有大量植物扎根附生,肆意啃噬着古桥的躯体,桥墩上的砌块和拱券的条石也缺失了不少,再仔细查看,桥面上还有雨水渗漏的痕迹。那乌古桥整体处于不稳定状态,不仅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还存在着坍塌风险。

整改前。

整改前。

如何留住这份穿越百年的历史记忆,并将它流传下去,成了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此,办案检察官多次前往现场实地勘验,走访附近村落,了解村民们记忆中的古桥故事,并前往档案馆调取相关文物档案,仔细查找关于那乌古桥的点点滴滴,分析文物受损事实、保护现状以及责任单位等问题。2024年7月10日,该院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并于次日向阳春市春湾镇人民政府和阳春市文旅体局发出磋商函,与其积极沟通协调,推动阳春市文旅体局向上级单位争取拨款50万元维修资金作为古桥维修资金。行政机关对整改工作高度重视并迅速行动,制定了详细的保护与修复方案并及时实施,检察机关全程持续跟进监督,确保保护与修复的顺利进行。

整改中。

整改中。

为全面评估整改效果,去年,阳春市检察院联合行政机关进行了“回头看”,那乌古桥文物保护整改工作落实到位:曾经破败的古桥“换上新衣”,桥面坚固平整,桥身古朴典雅,周边环境整洁优美。那乌古桥修复完成后,一些村民又重新选择从古桥上通行,脚步轻快,笑容洋溢。那乌古桥又一次屹立在时光的长河中,继续续写着它的新故事。

撰文:巫雅柠 高望

图片:李可记 苏守智

编辑 李婉芬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