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咏春往事

作者 孙景锋;戴嘉信 2025-01-16 13:07

1月上旬,北京世纪剧院,在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最能打”的年度音乐剧大戏《咏春》落下帷幕。

自2024年11月29日从咏春拳的故乡佛山南海出发,开启全国巡演以来,这部融合武术、舞蹈、说唱、喜剧等丰富元素的年度大戏在一个多月里,走遍了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30多场演出为观众带来视听和功夫盛宴,也让咏春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音乐剧《咏春》通过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挖掘传统文化IP。南宣供图

音乐剧《咏春》通过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挖掘传统文化IP。南宣供图

开一扇门,传千万灯。咏春拳,这一以“短桥窄手,近身搏击”为特色的南派拳法,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传承,从岭南街巷深处一步步传播到世界各地,成长为最具辨识度的功夫文化IP。

南海对传统文化IP的“爆改”,无疑是一次大胆尝试。回顾咏春拳的百年历程,正是一次次的守正创新,让其在历史浮沉中得到推广传播。而当传统文化融合更丰富、更年轻、更潮的表达形式,不仅为咏春文化注入了全新生命力,更让人看到了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无限可能。

“名门正派”崛起

2008年,沉寂多时的武侠电影迎来了一个重磅IP。这一年,电影《叶问》横空出世,以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蓝本,凭借写实的风格和传统武术的实战魅力,掀起了一股新派武侠风潮。电影不仅拓展了武侠片的类型,更让咏春这一岭南拳种被更多人所熟知。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由严咏春所创。相传,严咏春师从南少林五枚师太,在观察蛇鹤相争时悟出拳理,创立了这门独特的拳术。但无论是“五枚师太”还是“严咏春”,都没有可考的历史文献记载其人。

咏春拳最早的历史传承记载,要从清末在佛山开医馆药铺的梁赞(1845-1922)开始,从此算起,咏春拳不过一百多年历史。

但有一点可能肯定,咏春拳的起源离不开佛山南海这片武术文化的沃土,其发展和演变背后,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文化根基。

佛山南海是功夫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清朝中期,佛山作为珠三角的经济重镇,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缺乏保护的底层民众与商人阶层迫切需要一种能够保护自身安全的手段,便逐渐兴起了练武之风。

据史料记载,清代佛山已有400多家武馆,各家各派吸纳南北武术流派的精华,因地制宜发展出独特的体系与特色。武馆不仅是传授武术的场所,也成为底层民众抱团自保、相互扶持的重要组织。

晚清时期,时局动荡,内有土匪横行,外有洋人侵扰,武术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门生意,市场需求进一步刺激了武术产业的发展,成为一份既能赚钱又有前程的职业,并有着“穷文富武”的说法。

到了民国,武术的产业功能逐渐消退,但其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却得以延续。随着民族主义思潮兴起,武术被视为民族传统文化象征,许多武术家提倡“强国强种”,希望通过推广武术锻炼国民,增强民族自信心。拥有深厚文化根基的佛山成为了各种武术流派交流的舞台。

2013年,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一代宗师》以文艺的视角展现了晚清民初时局动荡下的佛山江湖。影片中,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内家拳法与咏春拳一同登场,呈现了那个时代武林的盛况。

电影中的武林,不仅是一个技击的世界,更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史诗感的江湖。不仅展现了武术家们在时代洪流中的坚守与追求,也揭示了武术作为一门技艺和文化载体的深刻意义。

关于武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作家徐浩峰在《逝去的武林》有专门论述。他在书中强调了武术与道家文化的紧密联系,认为武术不仅是身体的训练,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哲学、医学、艺术和伦理思想。

咏春拳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讲究“守中用中”,强调以最小的力量达到最大的效果,这与道家“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不谋而合。从这个意义上讲,咏春拳的诞生不仅是一门武术的创立,更是一种文化智慧的结果。

在守正创新中壮大

在“武德充沛”的佛山,咏春拳在发展之初并未显山露水,甚至有着“少爷拳”的别名,这是形容过去的咏春拳往往闭门私授,不设武馆开门传艺,深藏于岭南街巷中。

作为咏春拳术系统化的奠基者,梁赞一生只传了自家次子梁壁和陈华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咏春拳一直保留着这种闭门私授的传统,直到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传统。

20世纪50年代,叶问迁居香港,打破门户之见,广收学徒,为咏春拳的传播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此外,叶问还对咏春拳的授艺方式、拳术用语及器械进行了全面改良,使其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随着社会进步,传统武术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1967年,叶问成立咏春体育会并注册为有限公司,这是香港第一个注册的武术团体。在叶问的弟子和门人的不懈推广下,咏春拳传播至全球,成为了“名门正派”的代名词。正是凭借其创新精神和开放态度,让咏春拳成为传统武术中率先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代表。

2024年12月,国际咏春拳大赛在南海开幕。王澍 摄

2024年12月,国际咏春拳大赛在南海开幕。王澍 摄

提到叶问就不得不提他的弟子李小龙。作为一代影视巨星和武道家,李小龙进一步将咏春拳推向了世界舞台,他不仅继承了叶问的咏春拳精髓,还将其融入自己的功夫哲学中,创立了截拳道。通过电影和武术表演,李小龙向全世界展示了咏春拳的独特魅力。

从梁赞的系统化,到叶问的现代化改良,再到李小龙的国际化推广,咏春拳在每一次传承中都实现了创新。然而,咏春拳的真正“破圈”,还离不开文艺作品的助力。

早在20世纪40年代,通俗小说《佛山赞先生》以文言、白话文、广东话混杂的三及第文体,讲述咏春拳故事,印行数万册,大受欢迎,成为后人口耳传颂的母本。

后来,越来越多武侠小说和报纸杂志开始关注咏春拳,将其作为岭南武术的代表之一。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咏春拳的技术特点,更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从一种实用武术升华为一种文化象征。

2008年,电影《叶问》的上映,标志着咏春拳进入大众视野的新纪元。随后,《叶问2》《叶问3》《一代宗师》等影片相继问世,不仅展现了咏春拳的实战魅力,更通过叶问的传奇人生,传递了“以武辅仁”的精神内核。

而电影《一代宗师》更是将咏春拳的艺术性与哲学性推向巅峰。影片通过细腻的叙事和唯美的画面,将咏春拳的“中线理论”“寸劲”“黐手”“小念头”等核心理念融入故事,使其成为一部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经典之作。“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错的,倒下;对的,站着。”

2015年上影的《师父》则以独特的视角,通过对武术门派斗争的刻画,揭示了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与传承,电影展现了咏春拳“以小胜大,以巧胜力”的哲学思想,丰富了咏春拳的文化内涵。

咏春拳之所以备受影视作品青睐,首先在于其独特的武术美学。咏春拳动作简洁高效,极具视觉冲击力。其次,咏春拳所倡导的谦逊、坚韧、扶弱抑强,契合了传统文化对于“侠气”的定义,映照了深植于国人心中的侠客梦想。

著名学者余英时认为,“侠气”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行为准则。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个人行为上,还表现为对社会不公的反抗和对弱者的保护。这正是一系列以咏春拳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的精神内核。

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下,在影视作品的推波助澜下,如今咏春拳受到全球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咏春拳馆遍布世界各地。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超过300万人在练习咏春拳,其影响力仍在不断提升。

发现文化创新的无限可能

从岭南的小拳种到世界级武术IP,咏春拳的传奇之路,既是一部武术史,也是一部文化传播史。它通过文艺作品的演绎,跨越了地域与语言的界限,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桥梁,其国际化传播堪称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典范。

2021年,咏春拳(佛山咏春拳)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岭南武术非遗翻开新的一页。

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其文化价值,更多的可能性正被发现。近年来咏春拳不仅作为武术文化风靡全球,更成为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舞剧、街舞到音乐剧,咏春拳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不断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

原创舞剧《咏春》以舞蹈语言活化传统武术,将咏春拳与香云纱等非遗元素结合,成为中国舞剧“走出去”的典范;街舞版《咏春》登顶WSUP全球齐舞大赛,斩获全球总冠军。

而在咏春拳的故乡佛山南海,去年底推出的音乐剧《咏春》进一步突破了传统表达形式。将咏春拳与说唱、喜剧、舞蹈等现代元素融合。剧中真实的拳法展示、高燃的说唱音乐以及幽默的剧情设计,让观众耳目一新,被誉为“最能打的音乐剧”。

音乐剧《咏春》的首演现场,小观众试打木人桩。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音乐剧《咏春》的首演现场,小观众试打木人桩。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音乐剧的推出,是南海挖掘本土文化、塑造全新IP的重要尝试。该剧不仅展现了南海深厚的功夫文化,还通过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吸引了大量80后、90后甚至00后观众,成为南海“城市形象宣推的名片”。

音乐剧《咏春》正是南海人文经济蓬勃发展的缩影。当前南海区委提出打造“人文经济示范区”,旨在发挥人文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而《咏春》全国巡演的大获成功,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能够有效提升城市软实力。通过文艺作品,南海不仅向全国乃至全球展示了其文化底蕴,还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文化传承,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兴业”。

从武术到文艺IP,咏春拳的创新表达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南海的探索不仅让咏春拳焕发新生机,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文化动力。

未来,随着人文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更多的传统文化将被激活,文化创新的无限可能性将碰撞出更热烈的火花。

采写:南方+记者 孙景锋

编辑 陈禧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