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留住城市读书灯就是守护精神家园|深度·对话

南方深读 2025-03-23 08:00

开卷有益,赠书留香。近日,一对学术伉俪捐赠藏书的视频火爆全网。

视频中,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夏晓虹夫妇穿梭于家中的“书城”,时而摩挲潮州的金漆木雕装饰,欣赏父亲多年前的书法作品,时而向客人介绍走遍大江南北收集而来的六卷本《中国近代期刊编目汇录》。

藏于这座“书城”的书籍,见证着两名学者对学术事业孜孜矻矻的追求与期盼。如今,陈平原、夏晓虹下定决心,将毕生藏书陆续捐赠给首都图书馆,以此展示人文学者是如何阅读、思考和写作的。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夏晓虹夫妇在书房。受访者供图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夏晓虹夫妇在书房。受访者供图

殊不知,捐赠图书可以说是陈平原的“日常”。这些年来,他已向故乡潮州捐赠了8000多册图书。对他来说,能够将自己阅读、收藏的书交由相关公立图书馆保存,是很幸福的事情。

从私人领域的知识拥有到公共文化资产,陈平原夫妇捐书之举,并不止于藏书空间的转移,更是一种新型文化反哺。这一批批被送往公立图书馆的书籍,承载着乡土情怀,也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书籍、文学与城市

“拥有好作家的城市,非常幸福”

南方+:近日,你与夫人决定将藏书捐赠给首都图书馆,此前你也捐赠了许多书给韩山师范学院。对外捐赠藏书,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陈平原:首都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跟我联系,他们正在做规划,希望专门设立我们的书房,以此呈现一个人文学者是如何阅读、思考和写作的。我们将书籍捐赠给服务于市民的首都图书馆,既能保存藏书,未来还可以做一些文化活动,也是为当地市民服务。

我的书并非专业藏书家的书,而是一般读书人的书。对我来说,能够把自己阅读、收藏的书交给相关公立图书馆保存,是很幸福的事情。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夏晓虹夫妇在书房。受访者供图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夏晓虹夫妇在书房。受访者供图

北京是我的家乡,潮州更是我的家乡。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向韩山师范学院捐赠了8000多册图书。其中包含我国著名学者、出版家张元济先生依古代“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穷尽毕生精力纂辑而成的《四部丛刊》等书籍。

与首都图书馆类似,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在2018年就特别设立了“陈平原、夏晓虹赠书室”,进行专库收藏。建立学者文库,能够丰富图书馆的收藏,并使之成为研究学者学术脉络的档案材料,呈现学者的思想轨迹。

除了捐书,我每年都邀请几名国内外的著名学者到韩山师范学院的“韩江讲堂”开设讲座,到今年已经是第十二季。像前年举办的第十季,邀请了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兆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戴燕、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林伦伦。去年举办的第十一季,则邀请了北京大学教授张鸣、清华大学教授尚刚、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等,一起到韩山师范学院讲学。当然,每回我都积极参与,精心准备新讲座。如此坚持,便是希望为家乡作一点贡献。

陈平原(右5)在潮州参加活动。受访者供图

陈平原(右5)在潮州参加活动。受访者供图

南方+:向公立图书馆捐赠图书,是将你们的私藏变成公共文化资产。实际上,这些书籍也将成为城市文学血液的一部分。你认为文学如何塑造城市形象?

陈平原:城市不仅是建筑与街道的集合,更是文化与历史的载体,而文学则是彰显城市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今天我们谈论绍兴,人们肯定会想起鲁迅,谈论北京会想起老舍,而谈论湖南凤凰就会想到沈从文……

我们深知一篇好文章、一个好作家对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城市需要文学,它对于文学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拥有好作家的城市,非常幸福。

如今,很多城市都建起了文学馆等文学交流场所,有些非常大型,就像一部厚重的文学史,这项工作很重要。而书店,则作为城市精神空间的具象化存在,其价值不应仅停留在商业运营的维度。留住城市中书店的灯光,就是守护一座城市的精神家园。

陈平原部分著作。资料图片

陈平原部分著作。资料图片

人文学者可以在这方面有更多作为,应当积极参与回应时代之问,与民众、政府等各方保持对话,守护城市的人文精神,还应当走出单纯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要做到对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精准把握。

古城、潮学与申遗

“四手联弹”是古城潮州魅力所在

南方+:你提到,人文学者要做到对城市历史、文化、精神的精准把握。作为一名来自潮州的人文学者,你认为潮州这座古城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平原:我一直在思考,城市到底为谁而建?如今,有不少人会更在意观光客的眼光,而较少考虑本地市民的感受。城市是给人看的,更是给人住的。因此,我们应当尊重市民的感受,要形成城市自己的品位和风格,勇于展现自己的审美趣味,以此来影响观光客的眼光,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小巷深处、平常人家,才是一个城市的精髓所在。看一个城市是不是可爱,还要看生活设施、文化氛围、服务意识与审美品位。

20多年前,我就称潮州为“活着的古城”。我走过的历史名城有不少,有些城市被过度开发,商业化气息太浓厚。潮州却仍保留着原来的烟火气、人情味,许多市民还在古城里生活,这与重新制造、搭建出来的古城、古镇是不一样的。

潮州充满烟火气、人情味,许多市民还在古城里生活。林文强 摄

潮州充满烟火气、人情味,许多市民还在古城里生活。林文强 摄

潮州古城的魅力,不在于有形的建筑或古迹,而在于其平静、清幽、精致的生活方式。我曾在《古城潮州及潮州人的文化品格》中提到,古城潮州犹如山水长卷,必须静下心来,慢慢打开,仔细品赏,才能体会那些可居、可卧、可游、可赏的妙处。小城的魅力,在于其平静、清幽、精致的生活方式。

可以说,潮州古城的原貌和历史文化底蕴都保存得很好,它挺过了盲目开发的商业化大潮,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很不容易的。守护这份“家底”,也就留住了城市的精气神,如今它发力进军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都可以做得更明智也更有后劲。

南方+:在你看来,潮州为什么能成为一座“活着的古城”?

陈平原:政府始终用绣花功夫对潮州进行微改造,这点非常难得。原住民能够在古城正常生活,正是古城青春焕发的关键。古城面积不大,游客一路走来,可以欣赏街道两边的日用民生,随时可以停下脚步观赏木雕、潮绣、陶瓷,品尝工夫茶或各式小吃。可以说,这是一座对游客友善但又不刻意讨好的小城。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旧城改造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不断地“打补丁”。所谓“打补丁”,就是不求统一,新旧杂陈,和谐相处,让我们可以随时享受“古今对话”的乐趣。

潮州发动民众“百家修百厝(祠)”,这是化阻力为动力的妙招,可以有效化解城市改造中最为棘手的城市风貌、产权纠纷、百姓民生三者之间的问题。旧城保护、微改造、古物活化与民间立场“四手联弹”,便是我理解的古城潮州的独特魅力所在。

潮州古城。温亿中 摄

南方+:如今潮学已从一个概念发展为一门专门学问。你认为该如何推动潮学成长为具有影响力的学科?

陈平原:1993年,饶宗颐先生发表了文章《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同年年底,他又与诸多专家商定,将“潮州学”简称为“潮学”。30多年来,有很多海内外的学者关注、推动潮学的发展。如今的潮学,可以说初具规模,在学界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暨南大学专门创建潮州文化研究院,便是顺应这一潮流。

虽然我不专门做潮学的研究,但因为自己是潮州人,对作为区域文化的“潮汕”以及作为古城的“潮州”较为了解,还是为此做了一些工作。

近日,十卷本的《潮学集成》已经完成,即将出版。我们邀请了20名专家学者,精心选择晚清以降国内外有关潮学的研究成果,分历史卷、方言卷、思想卷、民俗卷、文学卷、戏曲卷、美术卷、教育卷、文献卷、海外潮人卷等10个专题,各自单独成书。

这套书将成为潮学的一把标尺,告诉我们潮学研究到达了什么水平,以后要往何处去,这可以为后来者指明研究的方向。

在我看来,地方性知识的研究与发掘,学术上大有前途,但必须有明确的学术立场与理论意识,否则就只是一般性的知识积累与文化普及。我希望再过30年,潮学不仅能够为学界提供丰厚的文献整理、精细的田野考察,以及众多专深的研究著作,而且能建立起有关中国历史与社会文化的新的研究范畴和视角。

潮州古城广济门。南方+记者 刘梓薇 摄

潮州古城广济门。南方+记者 刘梓薇 摄

南方+:今年1月,“潮州古城”申遗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潮州古城研究首席顾问,你认为,未来应如何推动“潮州古城”申遗工作?

陈平原:“潮州古城”申遗首次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我们感到非常振奋。“潮州古城”申遗,首先要找到“文眼”,找到这座城市最亮眼、最有可能突破,并获得世界各国申遗专家们认可的要素。

寻找古城潮州“文眼”,需要有心人仔细揣摩与体味。“申遗”这篇大文章,有很多局部与细节需要认真经营,若“文眼”选对了,关键时刻,可以四两拨千斤。

我建议,潮州可以从古城研究入手,组建一个既有本地专家、潮学研究者,也有城市规划、历史地理、申遗以及文学艺术等各方面专家的团队,一起助力潮州古城申遗。

除了有学术性的基础工作,还必须有对策性的思考。因此,专业眼光、国际视野、跨界努力都很重要。到目前为止,有关潮州文化研究的图书已经有400多种,从中找出最值得经营发挥的地方,用世界其他国家专家乃至民众都听得懂的语言,让他们了解潮州文化及潮州古城的独特魅力,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潮州古城迎来众多游客。南方+记者 刘梓薇 摄

潮州古城迎来众多游客。南方+记者 刘梓薇 摄

潮州古城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项(20处),包含广济桥、许驸马府、潮州开元寺、己略黄公祠、笔架山宋窑遗址、韩文公祠以及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这些都是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

此外,潮州的古城墙、四大门(上水门、竹木门、广济门、下水门),还有海阳县儒学宫、葫芦山摩崖石刻、太平桥遗址以及牌坊街,这些都应该积极申报国保单位。

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与申报国保单位“两条腿走路”,目的是“旱涝保收”。当下我们能做多少算多少。即便申请暂时没成功,也对城市更新、文化建设、旅游发展有贡献。所谓“种田如绣花”,古城保护与文化更新亦当如是——见缝插针、步步为营,看准了机会再全力以赴。

陈平原近照。受访者供图

陈平原近照。受访者供图

人物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院长,潮州古城研究专家库首席顾问。研究领域包括文学史、教育史、学术史、图像史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等著作40余种。


采写:南方+记者 戴雪晴 杨可

统筹:李培 苏仕日 钟展锋

编辑 钟展锋 张志超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