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 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教师林善远:薪火相传,奋飞不辍

南方日报  2024-12-19 22:57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名单的通知》,广东省有4人入选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名单(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其中,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下称“学校”)教师林善远榜上有名。

林善远。

林善远。

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是推进中医药传统技艺活态传承,培养中药技艺传承人才的重要载体。在上述名单中,林善远是唯一一名来自中专学校的老师,在校任教近30年。他热爱教育,待学生如春风化雨,他深耕中药炮制技术,在方寸天地之间演绎着四季耕耘的接续。

以朋友身份与学生相处

与林善远初见时,他身着干净整洁的正装,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对待学生要亲和,站在讲台上要展示出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林善远说,“用真诚的态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就是我的育人心得。”

“我对母校是有感情的,大学毕业后母校师资紧缺,想让我回校任职,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1991年,林善远作为首届毕业生从学校毕业,几经辗转,他又回到了母校任课教书。

教书近30年,他一直都以“大朋友”身份对待学生,孩子们见了他也不拘束,亲切地喊他“林Sir”,久而久之,甚至连他办公室的同事也这样喊他。也正是这样的“大朋友”身份,学生们总是喜欢向他倾诉心事,林善远也总是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之间的问题。

有一天凌晨,正在睡梦中的林善远接到了一通学生打来的电话。事发突然,林善远有点着急,立马打起了精神询问对方发生了什么事情,电话另一头的学生却道:“林Sir,没有什么事,我只是睡不着觉。”

确认学生没有遇上危险情况后,林善远才问起学生深夜来电的原因。原来,该名学生在班级中担任班干部,他认为自己平时将班里大大小小的事都放在心上,并认真地为班集体服务,但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因此得到同学们的认可,甚至有同学反对他担任班干部,他因此烦恼睡不着觉。“了解了他的心事之后我便说了一些安慰他的话,也告诉他一些道理。”林善远说,“其实跟学生拉近关系是很有成就感的,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我也因此感到快乐。”

深耕中药炮制技术

在中药调配处方和配制成药之前,大都需通过烘、炒、炙等各种不同方法加工处理,这种过程统称为“炮制”,林善远所深耕的便是这样一个行业。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据林善远介绍,未经炮制的中药材常含有杂质甚至有一定毒性,需要炮制才能降低或消除中药材的毒性或副作用,达到调剂和制剂等目的。“适当的炮制可以改变中药的四气五味等,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林善远说。

林善远介绍,在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中药炮制技术在省内颇有名气。“那个时候新兴很多人学这门手艺,出了很多中药炮制技术精湛的人才,他们在全省各地当药工,获得了当地行内人的认可,渐渐地,新兴中药炮制技术的名气便打出去了。”他说。

为了学到“真功夫”,林善远向许多新兴老药工拜师学艺,包括学校原副校长陈光裕,以及新兴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的退休老药工等。林善远深谙中药炮制是技术活门道多,更明白传承这项技术意义重大,因此他不断努力,在校任职期间,带领同行老师寻访新兴经验丰富的老药工,向他们请教中药炮制心得,收集积累经验,与学校老师一起交流经验,讨论优化方法再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学到更加贴合实际的中药炮制技术。

做好学生引路人

在学校的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师承工作室里,黑板上方的墙面赫然写着行业前辈的训诫“制药无人见 存心自己知”;而当这间课室开门时,学生们总能见到新兴退休老药工前来传授技艺。在这间课室里,学生们总能感受到老一代药工的风范与智慧。“这些来授课的老药工中,很多人的子女其实并不从事这一行业,他们的手艺也没有人继承。所以我们学校邀请他们来为学生讲课,他们是很乐意的。”林善远说,“我们学校重视这项技术的传承,也希望学生们能够明确学习目标。”

自1988年成立以来,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始终致力于办好中等中医药教育。在建强专业这方面,学校积极推行师承模式,发挥好名师示范作用,精心打造了国医大师韦贵庚传承工作室、云浮市陈红英中药炮制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为了帮助学生做好就业规划,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携手企业构建多元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形成人才共育、师资和实训基地共建、招生就业、社会服务“五个共同”长效机制。近年来,学校与多家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签订了人才定制合作培养协议,共建实训室10个,与70家医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与36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我们面对的是中学生,其实在他们的成长阶段,很容易会迷茫,尤其是在就业方向上。”林善远说,“但我们会努力做到让学生‘模糊地进来,清楚地看见’。为此,我们邀请企业专家到校跟学生说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习这些专业技能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效益。”

据了解,学校支持鼓励师生参加校内、校外技能竞赛,并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双师型”教师,2023年以来,学校教师获省市级科研立项2项,完成4项科研立项的结题验收工作,分别有2名、4名教师主编的教材入选国家级、省级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目前,该校老师获得省、市级教学类比赛奖项40余项。

文/图:张梓楠

编辑 伍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