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万家“安居梦”,南沙港湾街道解锁城中村改造“攻坚密码”

作者 吴冠霖 2025-07-06 15:34

钥匙插入锁芯的轻响过后,彭女士走进新居客厅,蕉门水道的粼粼波光映入眼帘。从签约到拿证仅用1个月——这曾是不敢想象的“安居速度”,如今正成为港湾街道的共同现实。

在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南沙区港湾街道正以“改造密码”为“钥匙”,为南横、东井、塘坑、鹿颈四村解锁安居“大厦”:制度创新夯地基、机制协同立梁柱、民生温度添砖瓦、发展愿景成穹顶,仅6月份便完成超27%年度合同签约任务,1个月安置46户征拆村民、支付超8000万元征拆补偿款,书写“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高质量发展篇章。

东井村改造规划效果示意图(以实际为准)

东井村改造规划效果示意图(以实际为准)

打地基

创新三级架构制度破“天下最难”

城中村改造被称为“天下第一难”,动迁是城中村改造的“第一关”。港湾街道以“建筑力学”建构组织体系,破解动迁困局——

“地基桩基”三级责任制,实行“领导包村、中层包片、骨干包户”架构,整合街道专班、动迁公司、村“三委”等七方专责力量,在街道指挥部的“午会调度+夜报进度机制”保驾护航下,联动城建办、党建办、执法队、市场所、纪工委、网格中心等职能部门深化“党建+征拆”工作模式,进而形成合力推进征拆,其中执法队累计开展14次集中拆违行动,依法拆除违法建构(筑)物超700㎡;党建办仅6月份便在四个村新增横幅超600条;东井村将门牌号精准分配至9个小组,同步发动“五类人员”签订任务书:村委朱书记率先签约自家房屋,带动家族及邻里8户签约,形成“党员带头拆、群众跟着签”的链式反应。

“承重结构”政策双轨制,创新“依法征收+存量房置换”双通道:一方面,严格执行集体或国有土地上的房屋或物业厂房相关征收补偿方案,保障村民或业主权益。综合协调办落实“政策教练”职能,及时梳理“共性+个性问题清单”,每周巡回式深度参与各村专项工作,协助村工作组攻坚克难;另一方面,打通“存量商品房安置”快车道,把科苑壹号等优质房源纳入安置库,将拿证周期缩短80%。南横村陈女士5月签约、6月即获房产证,她感慨道:“从签合同到收房不超过一个月,拿到房产证非常开心,之前知道作为商品房的科苑壹号是比较贵的,它的居住环境确实好!”

科苑壹号选房现场

科苑壹号选房现场

立梁柱

“八柱”协同提效能创“港湾速度”

瞄准测量、收资料、动迁、组卷、送审、签约、拆卸、安置等八大业务链路,以“精密施工”实现效率跃升——

“测量放线”零误差建立“一户一档”:南横村工作组采用“三方确认制”完善信息库:动迁员、测绘员、户主现场签字留影,争议数据48小时复测清零。针对3处扩建争议,东井村工作组调取2008年航拍图与地籍档案,开孔墙体验“年轮”,用科学证据链终结纠纷。

“组砌墙体”推行业务链路“多线并行”:报审环节首创“容缺并审制”,街道城乡发展服务中心与区土发中心每周3次现场联审,同步推动线上系统开展多单位并行审查,实现南横村的超100份“房屋征收补偿安置确认表”平均6天盖完6个章,较常规流程提速5倍。

“封顶交吉”用拆除倒逼“以拆促签”机制:四村分别于5月30日、6月20日实现首拆共13栋房屋,东井村村民朱伯现身说法:“早点搬迁早受益!”带动4户亲属签约。

城中村改造调度会

城中村改造调度会

添砖瓦

民生关怀服务解“千家之忧”

改造不仅是空间重置,更是民生再造。港湾街道以三项“精装修”托举群众幸福感——

补偿政策“暖色调”,实行“现金+面积+保障”三重礼包:签约奖励高达2400元/㎡,搬迁奖5万元/人,临迁费按20元/㎡/月发放,按照1.55至1.65倍置换安置房面积,另外,2009年后的无证房屋在2025年7月31日前签约更有额外奖励,对困难群体还有“民政救助绿色通道”!

东井村首拆活动现场会

东井村首拆活动现场会

沟通交流“软装术”,推行“搭桥修路工作法”。入户动迁以“搭建信任桥梁”为策略,采用“3+2沟通法则”:3分钟拉家常切入,2分钟讲政策本质,对高收入群体侧重区域升值预期,对困难户展示“改造前后对比图”;采用“1+1+1”解读模式(1个政策条文+1个本地案例+1个未来规划),用城中村改造后村民的人均收入提升等实例增强说服力。对抵触户实施“情感唤醒法”,邀请已签约邻居上门恳谈。士多店主陈先生从拒测量到愿签约,只因南横村工作组梁先生经常到店买玩具唠家常,他说“换位思考,以诚待人,再多点耐心,再烂的通心路也能修好”。在南横村工作组突击五队,由队长邝同志等带队的一次又一次破冰、深入浅出的解读、巧用打动征拆户的点等突击下,该队在6月底即实现土发中心审核通过数达到近60%的全年任务量。

“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记忆新生!”文化记忆“微改造”,在鹿颈村——这个拥有先秦遗址的“全国文明村”,工作组联合文保部门规划保留宗祠青砖墙、古树景观;广东省古村落、省传统村落、省文明村——塘坑村将庙宇文化融入社区设计,让乡愁“有枝可依”。

筑穹顶

绘就发展图景焕“浪漫新颜”

当塔吊林立变为万家灯火,城中村改造正重塑城市基因:

人居质变焕新生,东井村以“港湾门户节点 山麓生态家园”为规划定位,将“砂环水抱”作为总体肌理来塑造理想乡村聚落风水环境,将古井、古树、风水塘等元素融入新村的公共空间,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居住组团”。

经济跃升富新村,四村改造预计带动投资约185亿元,范围内的控规总建筑面积约320万㎡,其中的征拆补偿款将助力村民打通发展的“任督二脉”,部分新建厂房、商业体也将作为村集体物业为村民带来持续性收益。

安置商品房房源-科苑壹号

安置商品房房源-科苑壹号

攻坚手记:为百姓安居架天桥,给城市更新注灵魂

港湾街道的实践,是一部“改造密码”写就的民生答卷:当南横村首批15户村民从签约到领款仅用约10个工作日,当塘坑村朱女士在首拆现场泪目,“这是子孙后代的机遇”——这些瞬间共同诠释了城中村改造的本义:拆掉的是危房旧屋,筑起的是民心长城;重塑的是城市肌理,凝聚的是家国信仰。

如今,四村改造的“港湾样本”正如涟漪扩散。随着《南沙方案》走深走实、“百千万工程”出新出彩,这片浪漫港湾将以更快速度,托举起群众的安居梦。

南方+记者 吴冠霖

通讯员 郭运祥

编辑 程钰琳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