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20条”瞄定“两新”,探索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三水路径

南方日报 南方+  2025-07-11 07:01

在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佛山市三水区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开启“三农”新探索。

7月10日,记者从三水区农业农村局获悉,《佛山市三水区深化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改革行动方案(2025—2027年)》已发布,其中明确“改革20条”举措,锚定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两大主线,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系统推进“兴业、强村、富民、善治”四大工程——目标直指2025年农村集体总收入有较大增长、2027年打造3条以上成熟全产业链,为佛山建设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探索三水区路径。

重塑产业格局

从传统种养到“三产融合”的质变之路

从农业大区到农业强区,三水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率先探索,深刻的产业革命早已开启。方案规划的“1+3+N”产业空间布局,即1个现代农业综合体引领,南部渔业种业、中部渔业加工、北部种植3大集聚区支撑,N个千亩示范基地协同,瞄准健康水产、精品蔬菜等主导产业,开拓高端观赏鱼、高值南药等新赛道,正冲破镇村行政壁垒,重塑三水农业版图。

与此同时,‌科技引擎轰鸣抢占发展制高点。今年,佛山三水国家级农业科创中心、全国无害化农业(华南)标准中心、国家增产菌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佛山分中心三大国家级农业科创中心已经在“几”字湾畔运营,成为三水区首批“当年接洽、当年建成”的农业科创项目。‌三水自主选育的“鼎鳜1号”跻身全国六大鳜鱼新品种行列,种业竞争力领跑全省。

全国无害化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航拍图。三农宣供图

全国无害化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航拍图。三农宣供图

‌智慧基因激活,引领绿色转型。今年,环两江现代渔业健康养殖示范项目、何氏智慧工厂化水产养殖项目等四大智慧农业项目签约动工,其中何氏水产投资1.8亿元建设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实现三水水产工厂化设施养殖“零的突破”,推动渔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品牌建设与质量安全双管齐下,方案提出打造“区域+企业+产品”品牌体系,“鱼出三水”“材出三水”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6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区级检测中心+镇街快检站+塘头小站”三级监管网络成为全国推广的“三水经验”。

‌全链聚合,优势产业领跑全国。“1+3+N”布局的效能已然显现:全区鳜鱼养殖规模近万亩,独占全国产量鳌头,“中国鳜鱼之乡”实至名归。一条集“鱼苗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冷链流通”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已然成形,成为三水农业的金字招牌。

‌联合体创新,联结千万农户。三水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提升试点,强化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合作社的紧密利益联结,通过订单农业直通农户,构建起“产供销”一体化平台,让小农户深度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

激活集体资产

从“沉睡资源”到“共富活水”的破局之道

长期以来,农村“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分散、效益低下是制约乡村发展的症结。三水以改革破冰,率先建成区级统一线上交易平台,绘制覆盖全域的“资产云图”,实现集体资产“一张网”管理、流转交易“阳光化”运行。平台上线至今,完成线上竞投近9500宗,为村集体增收超7000万元,规模化流转土地价格较零散地块提升20%,沉睡资源被唤醒。

在此基础上,三水以‌“强村公司”驱动,推动造血功能升级。‌改革方案创新提出“国资参与、政企联动”模式,全区已孵化33家强村公司,探索出社会服务型、合作开发型、订单生产型、国资联动型、资产经营型、合作销售型六大创富路径。

发展现代渔业是三水农业的重头戏。三农宣供图

发展现代渔业是三水农业的重头戏。三农宣供图

“双向选派”赋能,人才活水润乡村。‌人才机制创新是核心动能——2025年,16名来自国企的“乡村CEO”扎根乡村一线,同时选派16名村干部赴国企挂职锻炼,为集体经济注入市场化、专业化的新鲜血液。

‌与此同时,三水‌多元路径盘活存量拓增量。‌强化村级统筹,通过托管、统租、股份合作激活农地;引导零散留用地集中入园;改造低效闲置物业;重点活化旧村委、老校舍、废弃厂房,变“沉睡包袱”为“增收活水”。方案同时鼓励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资源优渥村居发力三产融合;毗邻工业园村居聚焦轻资产服务;城镇化村居探索“保底租金+分成”模式。强村公司运营引入“负面清单+镇审区备”风控机制,经营状况纳入“三资”平台监管,确保行稳致远。

■亮点

共建和美乡村

迈向全域精彩

改革成效最终要落脚于乡村面貌的整体跃升和村民福祉的切实提升。三水以“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推动美丽乡村从“点上出彩”迈向“全域精彩”。

‌环境提标,擦亮生态底色。2024年,三水全域自然村全面推行“和美乡村”长效管理积分制,累计建设提升“四小园”7877个、“美丽庭院”2077个,形成一村一典型示范,江根等5条村(社区)入选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富景等4条村(社区)获评市先进村。三水打造“西江十里画廊”“云海荷乡综合示范片”“北江千年古道”等,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环境美”向“经济美”转化。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居全市前列,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倍差1.28,走在全国前列。公共服务均衡化推进,北部三镇12所学校与南海名校结对,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实现15分钟全覆盖,村史馆、文化活动惠及群众超190万人次,“足球+节庆”等文旅IP火出湾区,彰显乡村振兴“温度”。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魏英

通讯员 三农宣

编辑 梁彩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