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DataEye L!NK 短剧出海沙龙·深圳站”结束。DataEye副总裁林启文、小影科技业务VP吴婉萱、漫森短剧副总裁陈小西到场进行微短剧出海分享。
DataEye副总裁林启文发布了《2025年1-6月 海外微短剧市场数据与内容趋势洞察》,从2025年1-6月海外市场大盘、投放、创意及下半年海外市场研判四方面进行分享。
截至2025年6月,海外在投微短剧APP数量达308款,环比去年同期增长近110%。6月在投译制剧突破2000部。今年以来,译制剧加速出海,与本土剧在数量上的差距逐渐缩小。
DataEye副总裁林启文表示,随着AI技术的发展,未来微短剧译制效率会大大提升,译制剧将加速出海,开启全球同步发行模式。IAA、IAP、IAAP也将三分天下,在海外微短剧市场占据重要位置。
林启文谈到,整体上看,短剧还处于低渗透阶段,海外追剧的用户多是一些互联网意识超前的,更广泛的用户其实很多还没有接触到,现在也慢慢“被洗脑”中,而且用户对新内容极为饥渴,不少公司会将国内的短剧翻译完之后,投放到中东、东南亚等区域。相对而言,成本低、速度快,用户潜力比较大。
林启文还提到,现在做海外短剧的绝大部分还是国内本土厂商,其核心优势是拥有国内版权剧,可以风险更低的方式把国内短剧翻译成多语言出海,而不是重新去到好莱坞或加拿大拍,一来时间成本比较高,二来海外拍摄成本比国内高得多。一部海外短剧成本去年可能要十几万美元,今年已经到了30万美元了,一部可能顶国内五六部的成本。
林启文提醒,部分厂商觉得,可以去海外“卷”一下,但其实海外并没有想象那么简单,也不是简单把国内一部剧翻译出去就能赚钱,或者在本土复刻别人的剧本。出海增幅已经在放缓,现阶段有点类似于国内2024年的市场,虽然火热,但相对比较理性。海外确实很烧钱,很多公司是拿了几十亿元来出海,如果手上可能只有几百万、几千万,不建议出海。此外,也有了内容同质化现象,海外很多短剧内容还是和国内有很大重复性,创新还是没有那么多,出海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培育市场。
小影科技业务VP吴婉萱分享了《从VivaVideo到AI短剧:小影工具生态如何再造海外流量增长级》。在产品矩阵方面,小影科技拥有 VivaVideo、VivaCut、mAst 等多款面向C端的核心产品,形成覆盖广泛的工具生态,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提供多样化服务。
在 AI 短剧创作服务方面,小影提供三类解决方案:为独立 APP 端内产品提供字幕插入、台词翻译等短剧出海服务;为 YouTube 等社媒运营者提供 AI 配乐等支持;为短剧投放提供高光混剪工具。
其核心功能包括支持 40 多种语言的 AI 配音,输入剧集内容可生成匹配画面的混剪脚本,基于剧本生成 AI 真人版内容。依托 ToC 业务积累的全球用户,小影科技还为KA客户提供流量转化支持,用户覆盖北美、中东海湾地区、拉美及印度等市场。通过技术与流量优势,小影科技将持续为微短剧相关企业提供高效的出海及运营解决方案。
漫森短剧副总裁陈小西进行了《共建全球短剧生态 赋能湾区文化出海》主题演讲,从短剧出海的黄金机遇、全球用户需求解码、微短剧出海痛点解决方案以及技术赋能与内容模型四个方面阐述了微短剧出海现状与机遇。
陈小西表示,全球用户需求有明显地域差异。北美偏好悬疑等题材,采用单部买断制;中东青睐豪门等题材,以订阅和打赏为主要模式;东南亚则喜欢逆袭等题材,依赖广告和周卡订阅。漫森短剧全球化布局策略注重市场选择与优先级。东南亚聚焦人口红利大的国家,主打轻量化内容。欧美优先进入英语区及高付费意愿地区,侧重高品质短剧。
陈小西认为,目前中国微短剧出海面临三大痛点,一是文化隔阂,人工配音的数据表现明显优于 AI 翻译;二是渠道碎片化,海外主流渠道的规则各不相同,目前仍在摸索适应阶段;三是政策风险,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存在差异,需要应对相关法规问题。针对这些痛点,漫森正通过AI剧本、多平台分发、设立合规数据库预警等方式进行破题。
当下,AI技术正为微短剧出海打穿本地化壁垒。其一,AI剧本的生成极大缩短了剧本创作周期,时间成本降低50%,提高微短剧上新效率;其二,虚拟主演节省了70%成本,利用AI技术实现虚拟主演,低成本适配欧美面孔,提高了微短剧制作效率与灵活性;其三,AI智能配音有效拓展了海外市场,当地方言让微短剧更加贴近用户,使得用户留存率提升30%。
南方+记者 郜小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