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大潮下,二甲医院如何夹缝求生?

南方周末 2025-06-03 21:36

▲医联体牵线搭桥,各级医院各司其职,寻求错位发展路径。(视觉中国 / 图)

▲医联体牵线搭桥,各级医院各司其职,寻求错位发展路径。(视觉中国 / 图)

主要是着眼于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这方面的诊疗,寻求与省立医院错位发展的途径,大专科、小综合特色差异化发展。

文|南方周末记者 宋炳晨

责任编辑|曹海东

对于患者而言,只有大病小病之分——小病到社区卫生中心,大病直接到三甲医院挂号求医,这让二级医院夹在中间犯了难。

济南市市中区作为中心城区,居民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这样全国榜上有名的“大三甲”都不远。而济南市市中区人民医院作为区内的二甲医院又该如何错位发展?

“我们主要是着眼于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这方面的诊疗,寻求与省立医院错位发展的途径,大专科、小综合特色差异化发展。”济南市市中区人民医院院长苏崇一说。

2025年5月27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吴向东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医院自主开发分级诊疗信息平台,畅通开展双向转诊,对急危重症上转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将病情相对稳定患者及时下转至医联体医院继续治疗、康复,实现了连续性的诊疗。

苏崇一和另一名副院长就是由山东省立医院推荐派驻的,2014年开始,济南市市中区人民医院与山东省立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关系,将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科、呼吸内科、肾内科作为医院重点学科。苏崇一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2024年,山东省立医院向他们下转病人2632人次,上转疑难危重病人359人次,建立起双向管理机制。

同时,济南市还搭建了医联体监测平台,实现了对全市县域医共体建设运行、医用耗材使用等全程监测和管理。用“心电诊断一张网”实现了全市15个区县的全覆盖,自2020年以来采集上传远程心电47.73万人次,成功救治胸痛患者2.19万人次。

像监测平台这样的数智化方式是医院提升效率、优化流程的利器。山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马立新介绍,通过着力优化预约诊疗、诊间结算、床旁办理出入院等便民措施,推动公立医疗机构建立候补挂号机制,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门诊预约精准到20分钟以内。

尤其是山东省立医院这样的省级三甲医院,平均每天接诊近14000人次,许多科室门诊、住院排队现象较为严重。如何通过医院内涵建设,让患者少跑路?

回答南方周末记者提问时,吴向东说,门诊患者线下初诊后,可通过移动互联网门诊发起线上复诊的申请,并可实现线上开立处方、电子入院凭证、检验检查申请单等功能。2024年,接诊线上复诊、门诊问诊的患者达4万余人次,有效减少了患者的往返奔波。

对于住院患者,山东省立医院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了预住院、诊间结算、床旁办理等服务,极大地简化了患者的入院流程,91.4%的患者在病区完成了入院手续办理和缴费等业务,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此外,山东省立医院还开通了六十余个多学科综合门诊,涉及八十余个诊疗专业,年诊疗量近3000余例,有效解决了疑难复杂病患者的多科室“反复跑”问题。

类似的,在济南市中心医院,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内分泌与代谢病科、肾内科等科室,被集中在同一个门诊区域——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济南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苏国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该中心将泛血管疾病的防、筛、诊、治、康全链条纳入其中,“如果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这些慢病管理没做好,最后变成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这些疾病需要防治前移。”

编辑 刘婷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