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默 达
5月22日晚,演员黄杨钿甜疑似穿戴天价耳环一事有新进展,雅安市联合工作组通报了其父亲杨某在雅安工作任职期间的部分情况。其中明确:杨某在雅工作期间未经手灾后重建项目招投标,未涉及灾后重建资金审批管理和慈善捐款,并通报了其违规经商和隐瞒生育二孩的简要情况。
调查到此为止了吗?显然不是。如部分网友所说,这只是开启了“二阶段”——舆论监督的火力从耳环本身转移到其曾为公务员的父亲身上。
现有调查结果对其父亲违规经商的领域和数额披露仍然有限,“体制内的商业奇才”究竟有多么大的能耐?网传巨额财富是真是假、从何而来?除杨某外其他家庭成员是否也有违规情况?公众的疑问并未得到充分的解答,许多网友仍希望调查能尽快步入“三阶段”“四阶段”。
然而,也有一种论调长期潜伏在社交媒体中,并每每在调查的关键阶段“扰乱军心”:他们认为网友的刨根问底源于“仇富”心理,指责对其本人和家人的调查是一种“网络暴力”,并进一步否认舆论监督的价值。
秉持这种观点的人,其实是混淆了“仇富”和“仇贪”的定义。
这个世界上并不缺少勤劳致富、自食其力者,许多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同样也是网络红人,有自己的粉丝、网梗甚至是表情包,更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能量,作出应有的贡献。
然而,若是损公肥私、贪赃枉法,“舒适富足”是剥夺了他人的机会,“岁月静好”实则损伤了公共的利益,就有必要对其追查到底。
从北极鲶鱼到天价耳环,调查结果再一次证明,群众的眼睛仍然是雪亮的,嗅觉仍然是敏锐的,从蛛丝马迹就可推断出猫腻。
有问题、有疑点从来都不可怕,有争论、有解答才能推动社会思潮的进步,并教会更多人合理合法运用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正当权利。让监督常态化、调查更高效,回应更真诚,这才是舆论监督应有的样子。
唯有调查结果能回应质疑,唯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若真的“身正不怕影子斜”,那越是深入的调查,反而越能定分止争,并成为对抗谣言和网络暴力的有力武器;若仍存侥幸心理,则更要借事实,给当事人和其他公职人员敲响警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