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79载,国宝帛书归来:见证国家强盛、民族复兴

作者 刘长欣 2025-05-19 15:36

5月18日3时55分,从美国华盛顿飞来的CA818航班,落在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机上的大部分乘客并不知道,与他们一同搭载这一航班的,还有流失美国长达79年的珍贵文物——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这是这两卷帛书,在1946年非法出境流失后第一次回归故土。

《墨子》曰:“古者圣王,书之竹帛,遗传后世子孙。”弹库帛书书写于2300年前的战国时代,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也是我国首部典籍意义上的古书

《攻守占》残片。

《攻守占》残片。

当地时间5月16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国家文物局接收了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简称NMAA)返还的帛书《五行令》《攻守占》。

如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所说,子弹库帛书的回归,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一件文化盛事,也是中美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返还接收仪式现场。图为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致辞。

返还接收仪式现场。图为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致辞。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因民族弱乱而远离故土,正随着民族复兴而踏上归途。

小帛书,大历史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对子弹库帛书进行了长达45年的研究。他指出,子弹库帛书是盛放在竹笈内随葬入土的。

1942年,子弹库帛书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遭盗掘出土,帛书薄如蝉翼,不仅保留了大量战国楚文字的字形,更遗存了上古时期诸多原始神话。由于在子弹库出土,故名“子弹库帛书”。

子弹库帛书是目前出土的唯一的战国帛书,帛书上的文字,就像苍穹中旋转的群星,描绘了天人之间的关系。

它有多早?比西方著名的《死海文书》(亦称“死海古卷”)还要早一个多世纪

现在,已明确子弹库帛书分三卷,第一卷为“四时令”,第二卷为“五行令”,第三卷为“攻守占”,字数多达900余字。

《攻守占》文字。

《攻守占》文字。

第一卷《四时令》相对完整,本次归来的第二卷、第三卷为大小不一的残片。此次NMAA返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共计132件(组)。

其中,《五行令》由月名图和文字组成,内容是按五行讲述四时十二月的宜忌,在先秦至两汉时期较为流行。《攻守占》上文字按顺时针方向以圆圈状排列,内容是关于攻城守城方向、日期和时辰的宜忌。

《五行令》月名图。

《五行令》月名图。

以《攻守占》残片为例,它的红字由朱砂书写而成,是战国时期融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与军事兵法的古代文献,为研究古代哲学与兵法思想的重要原始资料。

《攻守占》残片。

《攻守占》残片。

帛书的每一个文字、每一幅图,都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关系到中国的知识系统,中国人对宇宙、当时的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文献。”李零表示。

专家认为,帛书对于中国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以及中国学术史、思想史研究都是不可忽视的源头,价值巨大、无可替代。

《五行令》《攻守占》将于2025年7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万里同归——新时代文物追索返还成果展”上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该展览将通过文物漂泊海外、终回故里的真实故事,讲述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艰辛历程和累累硕果,映射中华民族从贫弱走向富强的伟大复兴。

曾被存放在鞋盒里

被盗掘出土后,帛书几经辗转,后被当时的古董商蔡季襄收购。依据蔡季襄回忆档案,1946年6月,受美国情报机关派遣入华的美国人柯强,以拍摄帛书红外线照片为由,托人将帛书连同竹笈残件一起带至美国

由于当时美国各界对帛书的价值认识不足,柯强未能将帛书卖出。

此后,帛书第一卷被借存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而第二卷、第三卷曾借存在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1964年帛书第一卷借存到期,柯强将其售出,1966年被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艺术品收藏家赛克勒医生购得。

“我们原来都不知道第二卷、第三卷在哪里,其实是被柯强放在鞋盒子里面,他一直存在华盛顿特区,就像我们现在银行存东西。”李零表示。

1992年,柯强以“匿名捐献”的名义,将帛书第二卷、第三卷捐给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也就是现在的NMAA)。而赛克勒医生也一度有“把帛书送归中国”的遗愿,在赛克勒1987年去世后,帛书第一卷最终归赛克勒基金会持有。

多年来,李零与来自多国的热心学者一起,多次往返中美两地,对帛书展开溯源调查。

客观而言,帛书的追索工作一度面临重重阻碍。

目前,国际上开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主要法律依据是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70年公约)和1995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化财产的公约》(1995年公约)。

根据两公约规定,二者均只适用于公约生效后被盗或非法出口的文物。

而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文物原属国而言,数量众多的文物流失于上述公约生效前(即无法适用公约)

对中国而言,历史上流失文物是指1970年公约生效前因战争劫掠、盗掘、非法转让及走私等不法原因或不道德手段被转移出中国国境的文物,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劫掠文物,及西方探险家以欺骗方式掠夺出境的文物等。

也就是说,上述公约的生效时间,与我国大批文物非法流失的时间,存在冲突。这也是我们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2022年,帛书回归的转机出现。

那年4月,NMAA所属的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发布了关于返还非道德方式获取文物的政策性文件,文件指出,对非道德方式获取的馆藏文物实施道德性返还,正式成为其收藏管理政策的一部分。

在国家文物局提供给南方+记者的子弹库帛书追索返还工作时间线中可以看到,上述政策性文件的发布,是帛书本轮回归祖国的关键起始点。

国力增,文物归

第一时间关注到该文件后,国家文物局对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启动了追索工作。

2023年12月,国家文物局完成子弹库帛书价值研究、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和法律研判等各项准备工作,形成子弹库帛书系非法流入美国的完整证据链,并制定追索方案。

专家指出,历史上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的实践表明,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是我们开展追索工作的必要基础和对外磋商谈判的重要依据

作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全链条工作中的关键性环节,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的质量和成果储备量,直接关系到历史上流失文物追索工作进展。而这也需要更多中国文化与文物、法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其中。

2024年4月30日,国家文物局向史密森尼学会正式提出返还请求。

2024年6月,中国政府在青岛举办的“殖民背景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国际研讨会”上,联合18个文物原属国共同发布《青岛建议书》,为1970年公约无法适用的历史上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正是在该研讨会上,国家文物局接收了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移交的子弹库帛书在美国流转物证。

南方+记者留意到,尤其是2024年9月至2025年1月,国家文物局与NMAA召开多轮次线上会议,就文物返还各流程所涉事宜及后续合作方式及内容等开展细致讨论。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指出,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向中方返还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彰显了其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中恪守博物馆伦理的努力,是中国主导制定的《青岛建议书》以对话与合作推动历史上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理念的成功实践。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发表视频致辞。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发表视频致辞。

可以看到,我国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南方+记者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有59批次2180件/套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祖国

其中2024年,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返还实践,共实现8批次213件/套流失海外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涉及意大利、美国、日本、阿根廷等国家和中国香港等地区。

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重归故里,见证国家强盛、民族复兴。

这段佳话告诉我们,在平等、尊重和互惠的基础上加强对话、推进合作,双方就能够携手办成很多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实事、好事。

如今,帛书第二卷、第三卷已经回来了,第一卷回家的路,应该不会太漫长。

南方+记者 刘长欣

国家文物局供图

编辑 王瑾 童慧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