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南粤,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漫步在大街小巷,街道干净整洁、交通井然有序、志愿服务随处可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这是广东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有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生动侧面。
文明,一座城市的精气神,一个时代的价值观。
近年来,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广东捧回诸多荣誉——
汕头、韶关、河源、茂名、清远等5个地级市,韶关乳源、江门鹤山、湛江廉江、清远英德和佛冈等5个县(县级市)成功入围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还有124个村镇、153个单位、34户家庭、48所校园成功入围新一届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何镜堂、石欣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另有6人(组)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这些荣誉,既是广东奋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结出的最新成果,也必将在未来浇灌出更多文明之花,加力提速“百千万工程”,助力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加强顶层设计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
文明花开,幸福满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反复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并强调要“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
广东牢记嘱托,加快推进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质增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创新实施文明培育,文明新风蔚然成风。大力选树宣传道德模范、南粤楷模、广东好人、新时代好少年、文明家庭等,让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明之风在南粤大地蔚然成风。以移风易俗推动文明理念浸润民心,“讲心不讲金”“有喜事来种树”“红事一碗茶、白事一碗粥”等理念成为社会“新风尚”。
——创新实施文明实践,文化供给不断加强。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主阵地文化服务功能,持续深化文明单位、重点马院、文艺院团等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打造文明实践带、文明实践综合体、文明实践街区,开办广东文明(青年)夜校,推动实现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到“有效浸润”。
——创新实施文明创建,创建工作利民惠民。牢牢把握精神文明创建的群众性本质和要求,始终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大力改进创新创建工作,积极探索数智赋能,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进阶,让创建工作更加利民惠民、常态长效。
共赴“文明之约”,塑造文明之城。广东各地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不断做大“文明增量”。
汕头在全省首创长者呼援公益项目“汕头呼援通”,将为民爱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韶关不断擦亮“善美韶关”品牌,“善美圈”“河小青”等文明实践特色品牌深入人心;河源打造“榕树下”“公园里”等百姓宣讲品牌,让群众共建共享文明成果;茂名大力挖掘“好心文化”这一文化根脉,把弘扬“好心文化”、打造“好心茂名”城市品牌作为深化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抓手;清远结合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亲子经典诵读、家风家训故事分享等活动,让文明家风在活动中传承。
创建助力“百千万”
壮大精神文明建设“主力军”
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推进城乡文明不是政府的“独角戏”,是广大群众的“大合唱”。
广东通过机制创新与实践引导,激活群众“主人翁”意识,点燃干事创业热情。走进江门开平市塘口镇的塘口墟,极具文艺气息的先锋书店就隐藏于“天下粮仓”里,书店四周分布着文旅创业孵化基地、研学空间等建筑。正是年轻人与乡村的重新对话,让原本只剩9户人家的塘口旧墟,发展成聚集了2000多名各类人群入住、充满烟火气的墟镇,成为数字游民、游客争相聚集的文化地标。而在汕头,超过1300名乡土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及有一技之长的热心群众成为“文明播种人”队伍成员。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难点。
广东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合,突出作用于人,深入开展创建助力“百千万”系列活动,系统推进“思想铸魂、新人培育、移风易俗、家风家教、基层治理、美丽乡村、文化润心、文旅兴农、能人培育、科教助农”文明乡风“十大行动”,推动岭南乡村由表及里全面跃升,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动力,也催生出一批群众自发参与的文明实践样本。
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有400多棵百年以上的荔枝、龙眼、芒果树,村民主动植绿护绿,还在房前屋后建设小绿地、小花园、小菜园,片片新绿传递文明气象。江门鹤山市将“祠堂+文化”融合起来,将宗族祠堂转化为村史展览馆、道德讲堂,村民自发组建宣讲队。还有乡贤牵头成立志愿服务队,村民自发组建广场舞队、村史编写组,将文明新风编入村规、写入村歌……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是传播文明、践行文明的重要组织形式。
广东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基层群众特别是更多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和服务组织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推动形成全民文明实践的良好局面。在全省大中专学生暑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省内100余所高校、1万多支队伍、超20万名青年学生奔赴基层一线,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3万多场次,以自身行动影响带动身边群众。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开设瑶绣志愿服务培训班,带动超千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每隔一段时间,广州增城区派潭镇就会举办“一粥一乐”老人关爱志愿活动,自发参与的爱心人士为老人端来热气腾腾的粥,还组织丰富多彩的公益表演。
文明之风吹拂下,广大群众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精神风貌发生深层次转变,南粤大地掀起“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精神文明建设热潮,文明新风从“塑形”向“铸魂”,焕发勃勃生机。
共享文明成果
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广东从群众最关心的身边事做起,不断提升治理精度,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成色”更足。
——升级城乡面貌,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广东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创建等为抓手,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迭代升级。尤其在广大乡村,村庄清洁行动、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等如火如荼,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在揭阳普宁市大南山街道什石洋村,村民对雨污分流、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农贸市场改建等工程交口称赞,感叹“村容村貌变化太大了”。
——盘活潜力资源,解锁创新发展新密码。广东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产业不断升级,村民们精神更富了,腰包更鼓了。比如,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黄龙村围绕特色农产品黑皮冬瓜打造科学种植、农业旅游、休闲度假、特色美食的全产业链。肇庆市高要区新桥镇长湖村是远近闻名的“洋篮之乡”,当地成立洋篮编织专业合作社,还打造非遗传承大师工作室、创客工作室等,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以厂带户、创新驱动、产学研游购”的发展路子。
——凝聚社会力量,涵养精神文明新风尚。依托全省2.8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的创新理论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群众在家门口也能享受“文化大餐”,在文明新风浸润中,群众自觉将文明融入生活各方面,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新风尚正在成为“新潮流”。“大家能来参加婚礼,就是给我们的大礼了,送的红包我们折个角就退回去,心意领了!”在佛山顺德,结婚礼包折角退回,重意不重礼成了新时尚。在湛江,村民们更加乐意参与到乡村治理之中,在村头的小卖部,一壶清茶,几条板凳,大家面对面谈心,有意见直接提,有困难直接说,小小“铺仔”成了村里的“议事大厅”。
文明新风,润物无声。
从繁华都市到广袤乡村,广东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画笔,在南粤大地绘制出一幅“百姓富、生态美、乡风淳”的绚丽画卷。 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上,广东将继续书写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答卷,让文明之花结出更加丰硕的发展成果。
南方+记者 祁雷 姚瑶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