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棚到河堤:火海救人全网点赞背后,一位广东镇干部的日常

南都即时 2025-05-12 14:26

雨后的韶关市始兴县沈所镇,微风拂面,郁郁葱葱的稻田与碧水青山镶嵌在这块粤北土地上,处处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图景。

因为沈所镇农业办主任钟威火海中徒手救人一事,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受到空前关注。南都、N视频报道其义举后,外界对以钟威为代表的广东基层公务员给予高度肯定。目前,钟威见义勇为行为公示期已结束,当地将于5月12日对其进行表彰奖励。

而主人公钟威,除了救人当天比较懵,还因为过于紧张激动,身体有点瘫软外,接下来的日子,他逐渐“隐身”,希望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近日,南都记者来到沈所镇,记录这名基层干部的日常工作足迹,探寻其义举背后的人民公仆本色。

育秧大棚里,他叮嘱农户汛期要提前开渠,因擅长农活还被误以为是“同行”;暴雨来临前,他不间断巡护河堤加强防范;山火蔓延时,他与同事奋战两天两夜扑灭余火……钟威对南都记者说,自己虽然作出了救人举动,但一个人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基层干部这个群体一起干事,这个力量特别强大。”

01:21

火海救人全网点赞背后,一位广东镇干部的日常

育秧

如果没有外出安排,钟威上班的第一件事,是在系统内查看当天任务,“如果有调研,我们就去摸排情况;需要宣传政策,我们就下乡去。”

钟威描述得云淡风轻,而当地的农户都知道这些基层干部背后付出的汗水。

5月8日上午,南都记者来到韶关粤北兄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位于沈所镇的育秧大棚。这里是钟威经常到访的地方。

粤北兄弟公司培育的秧苗。

粤北兄弟公司培育的秧苗。

“秧苗都发售到周边城市了,只剩这一小块是后来培育的。”公司负责人邱萍告诉南都记者,前段时间倒春寒,对秧苗有一点影响,不过毕竟育秧多年,已经清楚如何防控。

她说,三年前刚起步时,多亏有钟威的协助。“我们对政策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很多事情也不懂。他做事很卖力,比如申请补贴,他都会准备好文件,发给我们,还会到田里调研。”

“粤北兄弟”项目配套建设连体塑料大棚1800平方米,今年早稻共育秧13000多亩。邱萍告诉南都记者,大棚的一砖一瓦,钟威也参与其中,“场地刚开始建设的时候,他也跟着我们搬东西”。

邱萍的手机添加了钟威的微信,如果遇到问题便直接请教。“他很亲民,务实能干,总是尽最大能力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政府里面多一些钟威这样的人,对我们帮助特别大。”

农民大多时候看天吃饭。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只有一个汛期,而华南却有两个汛期。前汛期出现在4月-6月,降雨主要是冷暖气流交汇等原因形成的强对流雨。后汛期通常出现在7月-10月,这一期间的降雨则主要受到台风、热带辐合带等热带天气系统影响。

韶关地处广东北部,汛期雨势猛烈。

钟威对防汛的环节十分熟悉,“我们有应急预案,内部系统也能查看天气详情,包括水库、河流是否超警,降雨量达到多少,是否存在危险等。”

钟威(右一)在工作中。

钟威(右一)在工作中。

“今年汛期来临之前,钟主任早早就提醒我们要开渠,具体开到哪里,深度多少,他都细心提及,甚至还来帮忙。”今年第一批早稻的秧苗,已经如期抵达种植户手上,近至广州、韶关,远至江西、湖南等地。

邱萍猜测,钟威可能也是出身农民之家,“除了育秧这种技术活,其他农活他多多少少懂一点”。

有意思的是,当南都记者询问钟威时,他表示以前并未干过农活,“工作后,我的师父是农校毕业的,传授了一些农活技巧给我”。正是基层的历练,让他成了邱萍口中的“同行”。

抢种

在始兴县沈所镇的南面,有一座“鹅公嘴”石山。放眼望去,村子恰好位于石山之下,因此得名“石下村”。

临近中午,南都记者驾车沿着石下村的蜿蜒小道,一路上山来到农田,豁然开朗。

由于刚下过雨,土地变得十分泥泞。石下村五指毛桃种植基地内,二十来个村民无暇顾及,戴着草帽穿着雨鞋,一脚深一脚浅,正在抢种五指毛桃。一垄垄的五指毛桃排列整齐,种植基地占地近500亩。

村民正在抢种五指毛桃。南都记者韦娟明摄

村民正在抢种五指毛桃。南都记者韦娟明摄

韶关市慧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汉彪在田边向南都记者介绍,五指毛桃生命力顽强,适合在山地、旱地生长,种植管理成本低,生长周期为一年半至三年,且销售价格稳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正在种植的村民,都是当地人”。

但这个基地,本来不会落地沈所镇。肖汉彪直言,“当时更多的是考虑别的地市”。在磋商的过程中,沈所镇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我这个项目落地,可以讲是镇政府以及村委会促成的。像钟威,还有石下村干部,他们很配合,基地有什么困难他们都会及时解决。”

钟威只是觉得自己尽了本分。“我肯定要了解基本情况,比如什么时候种植、种植多少亩、土地类型是什么、如何流转……所有细节我们要把握清楚,然后看看他们有什么政策或者技术上的需求,帮他们联系。”

他向南都记者提到,母校华南农业大学也有博士在此驻点,提供技术支持,“政策方面我们会向上级沟通能否给予支持,让企业更好地开展生产”。

日行十里巡护河堤、跑到田间学习农业技术、挨家挨户跟耳朵不灵敏的老婆婆讲解政策、为农户的种地补贴多方奔走……钟威已经在基层工作了六年。

他的父亲是退伍军人,也是一名老党员,常常教育他要与别人感同身受,与人为善,踏踏实实做好本分工作。这让他更加体谅农民的不易,知道“粒粒皆辛苦”。

钟威入户宣传惠农政策。

钟威入户宣传惠农政策。

每逢台风过后,稻谷受损,他和同事需要挨家挨户统计受损面积,核对银行账号,确保保险赔付到位。“农民种一两亩地,这些粮食可能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了保险的保障,能切实解决一些困难。”

对于一名年轻干部而言,和老百姓打交道是一门学问。有的老人反映没有收到赔付款,十分着急。钟威只能一边安抚,一边核查,“最后发现是因为他们填了孩子的银行账号”。

基层工作繁杂辛苦,钟威深以为然,“但很有荣誉感,而且内心十分满足。”

选择

受访时,钟威穿着华南农业大学文化衫。这件衣服是捐赠校友工作基金的回馈。

尽管已经毕业多年,钟威的本科辅导员左晓丽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她告诉南都记者,钟威是华南农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2012届校友,那一届的学生“80%都是农村来的,孩子们都很沉稳、不张扬”,而钟威也是如此,呈现出沉稳内敛的气质。

她回忆,“钟威在校表现真诚稳重、为人谦逊。在班级里面常常默默配合老师和班干部完成很多工作,同学之间关系也很融洽。”

2019年,钟威考上了家乡的公务员。为什么选择当公务员?他的回答很朴实,“在保障生活的同时,又有回报社会的公益性质。”

工作中的钟威。南都记者韦娟明摄

工作中的钟威。南都记者韦娟明摄

他的工作方向和大学所学并不相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大学所学并不是工作的内容。大学锻炼了一个学科的学习能力和方法。以网络工程专业为例,它对一个事件分了几个步骤,接下来就是怎么去完善步骤。”

“在基层工作也是如此,年轻人不用担心所学专业来到基层之后不适应。”钟威以发放惠农补贴为例,第一步是宣传,第二步是协助农户填报资料,第三步是审核资料,严格把关后送审,还要追踪有没有发放到位,银行卡有无差错。

六年的基层锻炼,他成长迅速。“正是基层的经历,让我有勇气去救人。”

钟威说,自己的力气更大了,支持他在短时间内将被困者拖拽出来。基层的应急训练,则让他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熟悉流程,“以前参加过消防培训和山火扑灭,胆子更大了”。

钟威(右六)参加消防培训。

钟威(右六)参加消防培训。

“其实这只是一件小事,没想到流量那么大。”他也思考过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我把大家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事情说出来,比如基层的培养和锻炼,人们比较感兴趣,越来越多人关注到基层干部这个群体。我们受过锻炼,力量很强大,不怕任何困难。”

正是因为扎根基层,他切身感受到这个群体的坚守与付出。

“基层干部肯定是有担当有作为的,不然乡镇也不会发生这么大变化。镇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又修路,又修桥,引进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增加农民收入,我觉得特别好。”

成长

沈所镇政府被居民楼包围,采访当天,南都记者遇见了钟威的同事李步年,穿着迷彩服的他正准备外出巡逻山林。

李步年和钟威年纪相仿,2020年入职镇政府林业部门,平日主要负责森林防火等工作。

“我们每天都要巡逻,从田间到林地。”李步年向南都记者讲述,他们需要检查村民是否有违规用火行为,尤其是森林边缘100米范围内,一旦发现火情,后果不堪设想。

“最担心的事情是,村民点火后因为害怕被处罚而离开,火没人看管。”有的村民为了农业生产会烧灰积肥,但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火灾。李步年与钟威联系紧密,“护林防火这块需要经常沟通”。

钟威和同事扑灭山火后躺在地上休息。

钟威和同事扑灭山火后躺在地上休息。

2022年,一场山火蔓延至始兴县马市镇。当时,李步年与钟威共同参与山火救援。“我们花了两天两夜,一直在山上巡逻扑灭余火。困了就睡路边眯一会儿,盒饭拿到手已经凉了,不过那种环境下能吃上饭就不错了。”

钟威告诉南都记者,除了农业服务的本职工作,森林防火、抗洪抢险、应急防控,自己也要参与。

沈所镇群丰村干部邓晓艳记得,钟威曾在群丰村当驻村干部。“人踏实,很接地气。”这是邓晓艳对他的第一印象。“每次干活,他都走在前面,很热心肠,作为年轻干部,还会航拍帮助村里宣传。”

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年前的一场暴雨,钟威第一时间到每家每户探访,将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背到村委会。

钟威在火海中救人。

钟威在火海中救人。

当她在抖音上刷到火海救人的视频时,立即发信息向钟威确认。邓晓艳告诉南都记者,她对钟威救人这件事并不意外,“群众对他的评价都很好”。

在钟威看来,自己虽然作出了救人的举动,但一个人做什么,或者是某一个人做了什么,并不重要。“基层干部这个群体很庞大,我们一起干事,这个力量就特别强大。”

钟威提起将他领进门的师父周来凤,“很多和农业、三防相关的知识,包括农活、和老百姓打交道,都是他教我的。”

“我谈不上是他的师父,我们在工作中商量着来,一起干事。”周凤来毕业于韶关农业学校,1993年工作至今,一直担任农业技术员,30年如一日扎根基层。

“跟老百姓相处挺好的,我不会感到厌倦,反而因为能帮助他们感到很满足。”周凤来喜欢和村民喝茶,谈笑间把事情解决。

周凤来说,钟威做事稳重细心,特别是发放农户补贴方面,从来没有出过纰漏。看到钟威这批年轻干部成长起来,越做越好,他深感欣慰。

出品:南都即时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韦娟明

采写:南都记者 韦娟明 薛凯莹 实习生 赖魏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