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第三届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启动仪式举行。以“分类齐参与 低碳新时尚”为主题,合作区将开展分类进社区、分类研学、分类达人说、志愿者专项培训等系列宣传活动,号召更多的单位和个人深度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当中。
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局长张国基、副局长王颉、市政管理署代理副署长陶小敏,珠海大横琴城市公共资源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沈亚平,公共机构代表,社区代表,物业单位、学校和垃圾分类志愿者代表共65人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政企民携手,共绘低碳蓝图
“每一次厨余分类,都在减少浪费;每一次童声传递,让垃圾分类理念生根发芽;每一环节的严谨把控,成就城市的洁净底色……”启动仪式伊始,一个精心策划的视频呈现了合作区垃圾分类的“全民接力”,让“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在合作区落地生根。
“合作区自开展垃圾分类以来,一直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琴澳协同’的工作思路,推进单位和个人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观念转变。”张国基在致辞中强调协同开展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号召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加入垃圾分类行动,做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让“新时尚”真正成为“好习惯”。
优秀企业代表、中建三局一公司横琴科学城一期项目经理陈磊分享了“党员督导+全员培训”的工作机制,由领导班子带头履责,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担任分类督导员。通过“工人学校”培训、班前会议宣导、联合其他单位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多种形式,持续强化全员分类意识,推动分类理念深入人心。
作为合作区分类志愿服务队队长,退休干部郭大为表示,分类志愿服务队于过去一年共开展了237场垃圾分类主题活动,队伍扩增至304人,其中包括一支由14名青少年组成的小讲解员队伍,呼吁更多人成为垃圾分类的“时尚人”“带头人”,让志愿红与生态绿,共绘横琴最美风景线。
来自子期小学的小讲解员代表周子茵,向参与人员讲述了参与分类科普讲解、堆肥实践体验的成长故事,并分享个人心得体会:“垃圾分类不仅改变了我的生活,也让我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身边小事做起,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绿色行动的践行者。”
绿色市集,集合志愿新生力量
本次活动现场除了有很多开展垃圾分类的“老成员”,还有今年新招募的垃圾分类志愿“新生军”。活动现场同步设置绿色市集,共设有1个手工区、2个科普区、2个分类挑战区等5大特色摊位,不仅给予到会参加的垃圾分类优秀代表轻松愉悦的节日体验,进一步增强垃圾分类责任感,也在寓教于乐中提升“新成员”垃圾分类知识。
在“黑水虻实验室”的干体标本展示器前,参与人员驻足凝视,认真聆听黑水虻的生物转化讲解,直观感受厨余垃圾“变身”有机肥料的过程。“四分类研究所”则展示了四种垃圾桶模型,由垃圾分类志愿者介绍日常容易混淆的分类场景,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堆肥土盆栽艺术坊成为市集亮点,家庭堆肥与艺术交织的互动体验让分类知识深入人心。参与人员用颜料在花盆上绘画,过了一把家庭堆肥的“瘾”,并把堆肥土填入,种上绿意盎然的盆栽后带回家中,持续激发“变废为宝”的热情。
分类挑战区设置“极速分拣赛”“七巧板大作战”两款游戏,参与人员需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垃圾卡片分类或通过拼图闯关,挑战成功即可盖章。
参与人员完成任意四个摊位任务并集章成功后,可兑换文创纪念品,将环保行动转化为切实获得感。值得一提的是,集章门票是一张特殊的“种子纸”,参与人员完成摊位任务后,可将门票带回家中种植,形成绿意传递的完整闭环。
形式新颖,激发全民参与热情
相较往届,今年宣传周活动形式更新颖、主体更丰富。早在5月初,合作区已开展多场线下志愿者招募、街头挑战赛、志愿者手工坊预热活动,提前营造“全民齐参与、低碳新时尚”的火热氛围。
在5月20日至25日,合作区还将推出分类进社区、分类达人说、分类研学、志愿者培训四大主题活动,串起单位、企业、学校、家庭多元联动,形成全民分类浓厚氛围,持续深化宣传成效。
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市政管理署代理副署长陶小敏告诉南方+记者,目前合作区已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覆盖率100%、知晓率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逐步提升、全民自觉主动践行分类氛围浓厚,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琴澳协同”模式。
从“普及观念”到“主动实践”,合作区以垃圾分类为支点,撬动了一场全民参与的绿色变革。正如志愿者代表所言:“每一次分类投放,都是对未来的一份承诺。”在政企民协同发力下,合作区正将“绿动”基因深植城市肌理,劲吹“时尚新风”,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书写生动注脚,为大湾区“无废岛”建设提供鲜活范本。
采写:南方+记者 黄天儒
摄影:南方+记者 关铭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