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超强台风“桦加沙”穿过巴士海峡,移入南海,逼近广东,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防御战,全面吹响号角。
湛江吴川的农机手连续12小时抢收200亩水稻,江门农场模拟货车车厢自制的防风棚投入使用,临海商铺租来重型卡车将大门挡得严严实实……面对自然灾害,他们用行动诠释着“自救互助”的岭南韧性。
台风来临前,一场对向奔跑正在加速。消防等救援力量前置到重点部位,随时做好跨区救援准备;住在临时板房的工人和地质灾害点附近的村民,则紧急转移至安全“避风港”。截至9月23日22时,全省已提前转移超189万人。
超强台风,超常应对。22日,江门就已宣布实行“五停”,23日广东发布紧急动员令,各地迅速跟进,全省提前部署,各界紧密协同、严阵以待。
工作人员在东莞的安置点内开展工作。
工作人员在东莞的安置点内开展工作。
防风:农场主自制棚子有经验
“桦加沙”来临前,江门市台山水步镇新娘房农场闭门谢客,投入到忙碌的防台风工作中。
这个农场是集休闲娱乐、美食美景、户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旅科普基地,现有苗圃生产基地1200余亩,温室大棚8万多平方米,年产各类盆栽200多万盆。
新娘房农场老板戴丕告诉南都记者,21日,他从天气预报中了解到台风“桦加沙”的登陆路径后,立即组织员工落实农场的防风措施。
他先让经销商“尽量一次性多拿一些货,减轻库存压力”,再让员工将半成品的绿植成批装箱,搬入防风棚内,并将遮阳网的绳子绑紧,温室大棚的塑料薄膜全部撕下,以减少风阻。
工人撕掉塑料薄膜减少风阻。
工人撕掉塑料薄膜减少风阻。
农场约有50名员工,面对8万多平方米温室大棚的防风工作一筹莫展。戴丕向水步镇政府求助,当地立即为其派遣10来名志愿者,他还联系了20多名高校学生帮忙。
尽管时间仓促,三天只来得及处理不到一半的绿植和塑料膜,戴丕还是比较乐观,“损失大大减少了”。
戴丕特别提及,此次应对台风用到的防风棚是农场员工用铁管和篷布自制而成,这是他吸取台风“天鸽”和“山竹”经验教训后反思形成的智慧成果。
自制防风棚。
自制防风棚。
他说,2017年,“天鸽”来袭,农场没有做任何防风应对措施,导致当时10万平方米的温室大棚被吹倒。2018年,面对来势汹汹的“山竹”,他提前一天半做好应对,租了11台大货车停靠在农场,将部分绿植全部装入车厢,损失比“天鸽”时减少了一半。
“台风天临时租车不一定好租,那么,能不能把货车车厢搬入大棚?”2019年,戴丕想了个抗台风的土办法,让员工用铁管搭起“车厢”架子,再装上货车的防水篷布,在温室大棚中自制一个仿车厢的防风棚,“一旦有台风,就把绿植移入棚内”。
2022年,这个自制防风棚曾在台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场几乎没有造成任何损失”。
戴丕期待防风棚能扛住超强台风“桦加沙”,“我们努力做好应对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剩下的看天意。”
在时常遭受台风侵袭的广东,人们的防风智慧体现在一个个细节里:深圳万象天地商户搬来“大水箱”加重,防止店面被吹跑;珠海一家酒店将大巴车停在大门口,抵御强风冲击;惠州临近港口的餐厅,则租来一辆辆重型卡车将大门挡得严严实实……
互助:农机手抢收两百亩水稻
同样的紧迫感也出现在湛江吴川的稻田里。
22日,一支农机服务团队从早上8点开始作业,中途短暂休息,一直工作到深夜12点。一台收割机每天最多收割七八十亩水稻,当天,三台收割机共同作业,总收稻面积200多亩,工作量达到饱和。
王厚安参与抢收水稻。
王厚安参与抢收水稻。
“特别累,但我们也习惯了。”团队成员之一的王厚安告诉南都记者,面对即将到来的台风,吴川的农户们有些焦急。9月中旬正值中稻成熟期,当地一年只种一季。一旦强风雨导致作物倒伏,产量和品质将受到严重影响。
两位农户预判23日将出现降雨,主动联系他们求助。“农户跟我说,还好抢收及时,不然损失就大了。”
团队从事农机收割服务已有八九年时间,业务范围不限于广东,还前往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海南等省份进行小麦和水稻收割作业。王厚安说,收费标准为每亩几十元,“这次赶在台风前抢收也是按正常价格收费,没有临时提价”。
这并非他们首次在台风前开展抢收作业。2018年“山竹”台风期间,王厚安也曾参与抢收工作。2020年左右,“我们用7台机器,花两天两夜,抢收了4000余亩水稻”。
抢收工作刻不容缓。王厚安解释,若水稻在扬花期遭遇台风,会导致无法结果;已成熟的稻谷若被风吹倒,后续只能收回约一半产量,“因为下方稻谷长期泡水后容易发芽失效”。
23日,当地开始下雨,他们暂停作业,等待台风过后、稻田水分减少之后才能复工。
这种互助精神也体现在官方组织的抢收行动中。
“助农抢收队”协助菜农抢收蔬菜。
“助农抢收队”协助菜农抢收蔬菜。
在茂名茂南,由于台风来临前正值瓜果蔬菜成熟季,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联合镇街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组建“助农抢收队”。22日晚,新坡镇“助农抢收队”深入田间地头,协助菜农抢收通菜、菜心等蔬菜约65吨,用实际行动守护农民的劳动成果。
多方力量正共同构筑起应对自然灾害的防线。
转移:组织工人住进学校避险
人员转移安置是防御台风的重中之重。
在汕尾陆丰碣石镇,学校、老人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被设置为安置点。
23日晚,碣石镇政府工作人员向南都记者介绍,全镇共设置了60多处安置场所,目前启用了20多间,全力做到应转尽转、不漏一人。
工人住进学校避险。
工人住进学校避险。
“我们镇有核电公司,工人数量多、流动性强,多数居住在抗风能力较弱的临时板房。台风来临前,我们统一将他们转移至镇内结构安全的学校。”其表示,转移工作自21日启动,两天内已完成大部分人员的安置,剩余少数在厂区加固工棚的工人,也于23日上午转移完毕。
类似的转移安置工作也在深圳同步展开。深圳大运中心体育馆内,红蓝相间的塑料布铺满地面,很多人在此休息,现场井然有序。一名网友记录道,“台风来了,原来在铁皮房里不安全,工地安排我们到大运中心体育场了,有吃有喝,感谢政府的照顾。”
南都记者了解到,深圳大运中心是全市开放的多个室内应急避难场所之一。23日晚,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这个安置点主要接收居住在工地工棚的居民。
与此同时,茂名信宜市贵子镇也展开了群众转移工作。在镇村干部的组织下,中和村联二村的村民有序转移。23日晚,当地已安全转移26户61人至附近中学。
贵子镇副镇长刘春华向南都记者表示:“我们提前宣传、提前动员,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对于行动不便的村民,工作人员提供上门接送服务,此次特别接送了2位老人,“他们普遍表示理解与配合” 。
这一策略延续了今年6月应对台风“蝴蝶”的成功经验。当时,中和村干部刘名芳在巡查中发现排水沟水位异常和水流浑浊等地质灾害前兆,立即上报险情。包括刘春华在内的镇村干部迅速组织村民转移,完成转移后仅一小时,便发生了山体滑坡。
“桦加沙”来势汹汹,刘春华不敢掉以轻心,他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当地主要是刮风,暂时没什么雨,“但今晚(23日)需要通宵值班,不能睡觉”。
截至23日22时,广东全省已提前转移超189万人。
部署:消防等救援力量已前置
24日,广州街头没有了往日车水马龙的情景。根据市防总要求,当日起,全市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停运;出租车、网约车停运,所有车辆(抢险和指挥车辆除外)停止上路。
“桦加沙”步步逼近,广东各地提前部署,做好防御。截至23日傍晚,广东16地实行“五停”,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汕尾、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揭阳、云浮等城市;汕头将分区域、分行业、分时段实行“四停”。
广东消防集结待命。
广东消防集结待命。
闻“风”而动,先“风”而行。面对台风“桦加沙”带来的考验,22日,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启动高等级勤务,全省消防救援队伍3.8万名消防救援人员、5700余台消防车、1174艘救援舟艇已全部落实“装备上车、舟艇上架、器材入箱、人员在岗”,全面进入临战状态。
总队调派珠海、江门、阳江、茂名、湛江、中山、佛山、云浮等8个支队共6872人、1604车、453艘舟艇在辖区重点部位前置,扎实做好风暴潮、海水倒灌、高空坠物、道路阻塞中断等突发警情的应对准备工作。同时,提前做好跨区域前置救援力量方案,随时做好跨区域救援准备。
连日来,广东海警局快速组织精干力量,在粤西、珠三角、粤东等重要沿海地区成立多个防风工作组。各工作组第一时间赶赴沿海渔村、码头、渔船渔排及避风锚地,开展现场防台工作:协助渔民加固缆绳、检修锚泊设备、转移重要物资,全面排查安全隐患。
广东海警协助渔民加固缆绳。
广东海警协助渔民加固缆绳。
与此同时,该局调配执法艇加强海上巡逻管控,依托船载广播系统与岸基通信网络,高频次滚动发布台风实时动态和避险指引,劝导海上作业船只及人员及时回港避风,全力降低安全风险。
广东海警局相关负责人向南都记者表示,已部署专项海上救援力量,严格执行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确保随时快速响应、高效处置。
超强台风“桦加沙”携狂风暴雨登陆前,广东各界连续作战,抓紧关键时间窗口,把防御工作做得更加深入细致、扎实到位,全力筑牢抗击台风坚固防线。
出品:南都即时
监制:王佳
统筹:向雪妮 韦娟明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敏萱 杨婷 敖银雪 韦娟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